現在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的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承啟樓,被稱為客家“土樓之王”。這是福建發展土樓旅游最重要的景點之一。客家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志碑,就立于承啟樓門前。
旅游公司就租賃問題多次和村民交涉,很多居民最終在合同上按下了手印。但也有人堅持不從。
福裕樓的主人林勤明當年沒簽合同,此后多次有人上門游說也未動心。2010年,他利用自家土樓開設的餐廳突然被拒絕年檢,成為無證經營的商戶。“不簽合同就要處處小心,他們可以想到各種方法逼人就范。”林勤明嘆氣道。
隨著土樓被租賃開放,土樓周邊的土地陸續被征用,用以修建公路、賓館等配套設施。承啟樓附近的游客接待中心2010年開工時,成片水稻離成熟收割只剩十天,已同意征地的村民看著挖掘機將一年收成徹底鏟走,頗不是滋味。
旅游公司副經理羅小斌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說,要發展地方旅游經濟,征地和租賃都是必要過程,村民們要經歷陣痛也無可避免。他同時介紹,永定縣擬投入15億元開路以及發展配套設施,如今很多工程已開工在建。隨著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村民可以進入旅游服務行業,比如進入土樓旅館打工。
“等到旅游業發展起來,他們就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了。”羅小斌說。
補貼疑云
目前,永定縣開發的四個按村劃分的景區,共有土樓近200座,當地居民介紹說,其中洪坑村35座,高北村42座,初溪村13座,南溪村100多座。羅小斌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些土樓里的常住人口有6000人至7000人。
承啟樓的族長江友于回憶起旅游公司進駐前的歲月說,各族各姓的土樓客家人均以農業為生,平地里種植水稻、甘蔗,山地則種植煙草和茶葉。經營了幾代人的煙草生意曾給他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不過,煙草生意收歸國有經營以后,土地的收入減少,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出去求學、打工。
江友于說,2005年前后,政府承諾土樓開發后會增大就業,這讓他著實高興了一陣。然而,陸續回來的年輕人卻發現,旅游開發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工作機會。
旅游發展公司和地方政府為了規范景區,禁止居民在公共區域擺攤設點。像前述沖突中的老婦,在土樓開發前已擺攤賣米糕多年,開發后卻不被允許。初期的旅游開發帶來的導游、保安等職位,本地村民表示也未能獲得優先考慮。“今年春節一過,很多人又走了。”江友于不禁搖頭。
在租賃土樓的微薄收益外,補貼成為當地人最可期的經濟來源。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張朝枝指出,對于客家土樓這樣的民居性世界遺產,旅游開發時應該更多考慮對居民經濟和生活的影響,基本要求就是進行補貼。
當初在簽訂租賃合同的時候,旅游公司也曾保證,從門票收入中抽出部分作為居民的補貼。但土樓居民對旅游公司的門票收入總額是多少,門票收入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抽成,知之甚少。
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承啟樓和其他四個土樓的合同上看到,確有“享有其他景點一樣抽成的待遇(即利益分成)”的條款,但并沒有如何抽成的具體約定。
對此,永定縣旅游局局長兼旅游公司總經理陳太坤回應說,公司的門票收入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一向村民公布。根據永定縣的規定,公司門票收入的12%會返還給鄉鎮政府,鄉鎮提留2%,村里提留2%,剩下的8%最終分給土樓居民。至于鄉鎮是否按照規定下發,他們無權過問。
“我們都是按規定來的,門票收入都是上稅的,可以去稅務部門查啊!”陳太坤說。旅游公司副經理羅小斌也以門票收入為公司機密,透露后可能影響公司發展為由,拒絕告知具體數值。
在永定,游客進入每個景區都需收取門票,而進入景區后,像承啟樓這樣有特殊地位的土樓,還須再收一次門票。財新《新世紀》記者從早前永定縣所作的媒體宣傳資料上看到,永定四個景區2010年的門票收入為8000萬元,今年1月至6月,門票收入已經高達7657萬元。如按區內常住人口和抽成比例算,2010年人均應有1000元左右的門票收入補貼。
但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承啟樓了解到,居民當年每人分得的租金和門票補貼整體不過300元。算下來每天補貼不到1元,相比承啟樓45元一張的門票價格,不值一提。更有些樓至今未獲任何抽成補貼。
很多游客卻抱怨門票一再漲價,笑話土樓人貪財。窩火的土樓業主干脆徹底閉門抗議。在從未收到補貼款的初溪村景區,幾座土樓大門外都掛著標牌:陌生人不得入內。對那些執意想進的游客,村民們則要求他們先退門票,才歡迎參觀。
誰來保護土樓
經濟和權益的爭執之下,土樓文化遺產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在永定四個景區內近200座土樓,最為重要的是32座用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土樓,即所謂遺產文本樓,占到整個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半。
但負責撰寫《福建土樓保護規劃》的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土樓的旅游開發并沒有按照規劃展開。按規劃,修建的道路不能直接進入土樓,景區內也不應該出現隨意設計公共廁所、賓館等設施。
實際的開發令他哭笑不得,“路和大巴都進了村,到處是貼著瓷磚的廁所,仿土樓建造的賓館不倫不類,這些都破壞了土樓作為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
大批的游客涌入土樓,也令這些矗立數百年的古建筑難以承載。公開資料顯示,僅2011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永定就接待了10.96萬人次的旅客。根據永定縣旅游發展計劃,到2020年常規接待游客將達600萬人次。
承啟樓居民描述稱,今年“五一”期間,進入承啟樓的游客堵塞了樓內所有走廊過道,一些居民從外回家,竟然等待了30分鐘才隨著人流走進家門。
對土樓保護憂心忡忡的江趙垣介紹說,因為游客增多,承啟樓外墻已經出現外凸,用了上百年大門門閂也因為墻體下陷而無法抽出。財新《新世紀》記者觀察也發現,好些土樓的墻體已經出現明顯裂痕,石板也開始松動。
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門”應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而永定縣也成立了福建惟一的縣級文物保護局,并在鄉鎮和村逐級設置保護機構,負責日常保護管理工作。
維護的資金來源,根據福建龍巖市政府網站上的《福建(永定)土樓保護管理相關知識》介紹,“一是上級的專項撥款,二是本級財政預算支出,三是接受社會捐助,四是樓民的自籌部分,五是門票收入的分成。”
永定縣文物局局長賴曉東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物局去年已經編制一個五年的維修方案,計劃從上級文物部門、縣政府、旅游公司籌集幾千萬用于維修土樓。不過,至今文物局“仍在爭取資金”。而按照文物法,文物保護部門只負責監督管理工作,具體的維修主體應是文物使用者,即旅游公司。
羅小斌則說,公司2008年成立后,每年會撥出幾百萬元用于土樓維護,當地的文物保護局從未介入實質性的保護工作。
只是,土樓維修的詳情,文物部門和旅游公司都未能提供。村民們表示,至今未有較大規模的修繕,旅游公司僅在漏雨時做過處理,諸如土樓內部空置房屋的電線老化等存在災難隱患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這樣的旅游開發短視得可笑,文化一旦破壞,居民也不再愿意繼續居住其中,旅游業開發最終會和工業污染一樣,很快讓所有人吃到苦頭。”阮儀三說。
然而,傳統土樓生活與步步推進的旅游開發之間,已是矛盾畢現。進入今年8月,當地至少有3座土樓仍然抵制游客購票參觀。起因是7月初,一場因鄉政府治安人員清理擺攤小販導致的沖突爆發,世代居住于承啟樓的原住民關閉了土樓大門,拒絕游客進入,周邊的土樓也相繼關門謝客。
近年來,永定縣通過租賃土樓作為參觀景點、征用土地用以建設配套設施等一系列措施,著力發展旅游業。但是,在沖突中被打傷入院治療的承啟樓居民江趙垣告訴財新《新世紀》,擁有土樓產權的居民,過去的農耕生活來源已被斬斷,在旅游開發中應該獲得的利益又未受到保障。
另一方面,旅游開發的實踐偏離當初的科學規劃,土樓建筑的承受能力正在退化,如同原住民一樣,缺乏保護。
申遺成功三年之后,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原有的人文面貌,正在利益侵蝕下迅速改變。
憤而閉門
土樓關閉,源于一起當地人稱為農村版本的“城管打小販”事件。
7月8日,居住在承啟樓的一名老婦人,在土樓門口擺攤賣米糕。鄉政府雇傭的治安管理員出現后,呵斥她離開。老婦一面應聲挑擔離開,一面準備給游客結賬,不耐煩的治安人員隨即奪走了她的挑擔。第二日,老婦告訴鄰里,挑擔中還有60多元錢,在鄉親的鼓勵下,她找到治安人員要求歸還。
沖突就此發生。當地人稱,雙方理論中,治安人員惡語相向,推搡婦女。江趙垣上前為老婦幫腔,旋即遭到毆打,眼部等多處受傷。
一時間,承啟樓的居民圍聚起來,治安人員慌亂逃脫。中午12點半左右,居民們關閉了承啟樓兩個進出大門,并用鐵絲捆綁,禁止游客進入。
當時正在現場采訪的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多位居民給臨近土樓的鄉親打電話,半個小時之內,承啟樓所在村落的土樓全部關閉。
土樓關閉持續到第二天。當地派出所派出警力在土樓附近防范,各土樓族長為避免矛盾升級殃及居民,經過商議后,決定重開大門。
然而,開門后僅僅幾個小時,旅游公司派駐土樓內的保安又和一名游客爭執起來,并連續推撞游客。前一天事件的怒氣尚未消除,又見這些土樓“外來者”如此行徑,居民們將所有保安趕出了土樓。
在永定當地,土樓居民與土樓“外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