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比亞城市茲利坦,一名男子提及北約空襲造成的傷亡時,禁不住淚流滿面。
利比亞塔瓦拉地區部落的一位女士,在自己的手心寫滿了對祖國的熱愛。
的黎波里市中心的綠色廣場上,一個小朋友學著軍人敬禮的手勢,反對北約空襲。
本報特派記者焦翔選擇了從突尼斯進入利比亞的道路。
在拉斯杰迪爾口岸突尼斯一側,從利比亞撤出的難民被集中安排在帳篷區域中。
對勝利充滿信心的的黎波里人。
綠色廣場上,小朋友坐在一起,喊著要求北約停止轟炸的口號。
茲利坦當地人從北約轟炸的廢墟中撿出導彈的殘骸。
不論在哪里采訪,只要與年輕人交談,記者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他們并不否認國家正面臨困難,也不刻意掩飾問題,但他們希望國家發展強盛,不再受制于人。
避難者:懷著復雜心態
穆罕默德·拉希德是一家旅游公司的老板。站在沙漠刺眼的陽光下,他端著一小杯咖啡,默然地望著等待出關的汽車長龍,像是在捉摸他的車還有多久才能出關,也仿佛是在考慮他的旅游公司未來將何去何從。從今年3月北約對利比亞實施禁飛和空襲以來,他的旅游公司就關門歇業了,“4個月來,我的公司沒接到一筆訂單,員工早就被我放假回家去了”。沒有了生意也就沒有了收入,拉希德本來還算富裕的生活在利比亞高企的物價壓力下,也越發顯得窘迫,“食品價格升高了,很多東西已經買不到了,最重要的是汽油,以前半個第納爾一升,現在黑市上5個第納爾也買不到,有的地方要5美元,或者更多,翻了十幾倍”。拉希德的車停在隊伍較為靠前的地方,透過玻璃能看到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我們準備舉家遷往突尼斯過齋月,那里有充足的物資,更重要的是那里安全,也有保障”。放眼望去,在拉斯杰迪爾口岸排隊等候的汽車多是全家一起出動,“的黎波里的人已經出來大概1/3了,我們并不反對卡扎菲的領導,我們只是想找個安寧的地方生活,待到大局已定時再回來”。在利比亞,很多中產階級家庭的想法和他相似。
記者看到,有的出關車輛是空載的。司機法西姆告訴記者,突尼斯一側的東西多,汽油便宜還不限量,所以住在鄰近口岸地區的人隔三差五拼車出境大采購,買足了至少半個月的生活物資后再回來。“戰火現在還主要停留在米蘇拉塔和布雷加,真燒到我們這里時,再跑還來得及。”當地人說,以前利比亞油氣開發充足的時候,突尼斯邊境地區會有利比亞走私過去的便宜汽油,但現在正好相反,倒是突尼斯這個缺油國開始向利比亞出口汽油,甚至利比亞人到突尼斯去走私汽油。
利比亞與突尼斯山水相連。據最新統計,雖然突尼斯目前也在經受政治風波后的動蕩與經濟下滑,但向利比亞出口的糧食總量卻增加了4倍,目前利比亞國內85%的糧食供應依靠突尼斯這一鄰國。在突尼斯人看來,兩個國家的人民是一家人。從歷史上講,深遠影響著這北非兩國的伊斯蘭教幾乎在同一時期由東向西傳入這兩國,在國界的兩邊,擁有相同姓氏、血脈相連的家族比比皆是,從而形成了兩國民眾先天的親近感;從現實的角度說,利比亞與突尼斯在石化、農業以及旅游等行業聯系密切,前者還常年扮演著后者第一大貿易伙伴的重要角色,這進一步增加了兩國的融合,形成了唇齒相依的兄弟友情。因此,在利比亞戰事烽煙迭起之時,突尼斯政府竭盡全力接收利比亞民眾,突尼斯成為利比亞人逃離戰火的首選之地。
距離拉斯杰迪爾和德希巴利比亞與突尼斯的兩個主要陸路口岸突尼斯一側不遠的地方,分別有突尼斯政府為難民提供的帳篷難民營,形式看似相同,但難民的組成卻截然不同。
在拉斯杰迪爾的難民營,記者見到的多是膚色黝黑的撒哈拉以南國家前來打工的工人。他們在的黎波里等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當戰爭爆發、公司停業之后,被迫撤離到突尼斯一邊等待救援和安置。在一個以尼日利亞人為主的難民營中,記者遇到了幾個裸露上身的青年男子,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坐著下棋、等待吃飯和洗洗衣服等瑣事,“我們在這里都5個月了,每天只有兩頓飯,聯系不上家里人,每天被太陽曬得動都不愿意動一下”;“我們還是希望盡快回去,要回我們的工資,并在的黎波里重新找份工作,養家糊口”。旁邊的蘇丹、乍得等國難民營的情形也差不多,很多人還攜妻帶子,他們沒有政治立場,只盼望著利比亞的戰事早日結束。
在德希巴難民營中,則多是從利比亞內陸地區逃出的利比亞人。他們支持利比亞反對派,痛恨卡扎菲。“聽從班加西傳來的消息說,雖然反政府武裝在布雷加包圍了政府軍,但是雙方處于膠著狀態,戰事難有進一步的發展”。這里的人更關心政治,即使他們的生活條件也極為艱苦,但國內的政局走向牽動著他們的心弦。“在的黎波里以西和以南的兩方面反對派軍隊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并不聽命于班加西,這使得反對派在行動上難有相互配合,如此下去要給卡扎菲喘息之機!真讓人著急!”穆罕默德在這個難民營待了3個月,每天都注意了解利比亞國內的情況,“德希巴口岸已經在我們的控制之下,卡扎菲政權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我們即將做國家的主人”。
采訪中,記者還看到一隊扎著彩帶的利比亞高級轎車駛向德希巴口岸突尼斯的一邊,導游提醒記者看車上的新郎與新娘,并告訴記者,現在邊境一帶所有的賓館幾乎都被利比亞人包下來了。可見,不僅是窮人才逃難到突尼斯,很多利比亞人走出國境,只為找到一個可以逃避戰火的地方,繼續過那安寧的生活。
志愿者:期待國家強盛
不久前,利比亞政府向民眾發放武器抗擊北約空襲的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后來又有消息稱,發放的武器數量為120萬把沖鋒槍。據記者實地觀察,武器的數量絕沒有那么多,但一支支持政府的志愿者隊伍的確是存在的。
不論是在通過邊境的邊防檢查口岸,還是在進出的黎波里市區的主干道上,記者都看見了一群同樣持有沖鋒槍,但不穿軍裝、不戴軍帽,著裝甚至還有些時髦的年輕人,對過往的行人和車輛進行認真檢查。利比亞外媒局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人是當地自愿組織起來的志愿者部隊,數量在千人左右,負責協助武裝及警察部隊維持社會秩序,并對北約可能針對利比亞民眾發動的襲擊予以還擊。
記者在邊境通關時遇到一位名叫謝里夫的武裝志愿者,21歲,來自拉斯杰迪爾附近的村鎮。每天,他都會和村子里的另外幾名志愿者扛上槍到邊境來執行安檢工作。他們之前并不會使用武器,做志愿者也不會從政府拿到獎金,但他們表示,能夠保衛國家免于西方侵略,就是無上的光榮。
本·阿里則是在利比亞外媒局幫忙的一位外語志愿者,他同樣有著高挑的體型和健碩的身材。在他看來,能為外國記者做翻譯,讓世界更多地了解利比亞,比親自上戰場更有意義。“我本來在米蘇拉塔的一個居民區內的大學攻讀學位,但因為戰火蔓延到了那里,我被迫來到的黎波里,并找到了志愿者這樣一個服務性的工作。”他說,在的黎波里和周邊的省份,還存在著一支女子志愿者團隊,她們在學校、社區和醫院等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你也知道,現在利比亞處于一個艱難時期,我們作為年輕人,應該肩負起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責任”。
記者還前往的黎波里一所大學進行采訪。雖然已臨近暑假,但那里的教學氛圍依然十分濃厚。師生們告訴記者,他們支持國家對北約侵略行徑的抵抗,并強烈譴責北約部隊轟炸、毀壞利比亞公共及民用設施的行為。來自建筑學專業的福艾德告訴記者,北約的轟炸將使利比亞的城市建設嚴重倒退,但他有信心將來把利比亞重新建設好。
不論在哪里采訪,只要與年輕人交談,記者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他們并不否認國家正面臨困難,也不刻意掩飾問題,但他們希望國家發展強盛,不再受制于人。(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