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很多旅游團購網站都把餐飲、旅游等團購作為主打,由于其團購價格低廉,熱衷團購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但有些“誘人”的團購,等吃到嘴里的時候才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可口”。遼寧省市工商局兩級12315指揮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上半年新出現的維權申訴就包括網絡團購糾紛多起。問題比較集中的是:服務承諾不兌現、服務延時、降低服務質量、變更服務合同、惡意欺詐等。
低價背后藏著“購物”和“自費”
隨著暑期旅游的升溫,團購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以其低廉的價格走進了市民的視線。日前,記者在多家團購游網站發現了旅游團購項目,外出旅游線路應有盡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價錢低廉。
張小姐見到某網站推出的299元海南雙人游很吸引人,但仔細詢問后才發現299元僅是幌子,所謂299元僅是一個人到海南當地游玩的景點門票,并不包括往返路費,同時到達海南后還需要另外支付300多元的費用才能成行,仔細算下來不但沒省錢反倒還貴了不少。
記者咨詢了部分團購旅游發現,多數旅游團購項目都是不提供發票和旅游保險,也不會與游客簽署旅游合同。
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團購旅游也可能淪為“購物游”和“自費游”。讀者孫先生表示,“我上次團購去香港旅游,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購物上,基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景點游玩,而一些景點的項目都需要自己掏錢才能游玩。”
點評:遼寧恒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宋達認為:旅游產品與其他團購產品不同,它受天氣、交通等外力因素影響較大,因而一旦發生事故或糾葛,游客很難維權,缺少了所謂的保障,游客很難做到放心、安心。為規避風險,宋達認為消費者要選擇綜合實力比較強的團購旅游網站,不能僅僅考慮價格因素,一定要選擇有資質、有口碑的正規團購網站;仔細閱讀商品細節的介紹和消費條款的表述,特別注意消費規則、時間限制等條款;多與客服溝通,隨時關注下單情況并保留好確認短信及團購內容頁面等憑據;一定主動要求簽訂旅游合同,索要發票,以便解決糾紛時有據可依。
團吃飯
折的咋是“質”與“量”
“都說團購實惠,但是我總覺得飯菜的量和平時的不太一樣。”讀者王小姐講述了對團購套餐的不滿。
7月初,王小姐花88元在一家團購網上團購了一份價值208元的自助火鍋四人套餐。當她和兩個朋友到該餐廳用餐時卻發現,套餐中好幾樣菜品好像量都很少,和平時的沒法比,就連該店招牌調料都出現了縮水,香菜末沒有、白芝麻缺失,玉米汁的口感也淡了許多,原來免費贈送的開胃酒也被加了價兒。“我以前也來過這個飯店,沒覺得量這么少呀,因為帶了朋友一家來吃飯,為了不影響自己和朋友吃飯的興致,我沒有和服務員多說什么。”王女士決心重新再加些菜。“后來我又點了東西,這頓飯總共花了190多元,雖然能比直接點餐便宜些,但現金部分不開發票,不讓用打折卡等規定還是讓我覺得不舒服。”
點評:消協提示,消費者在團購超低價的餐飲后,在分量縮水、菜品口味差、服務態度不好等問題上,消費者往往很難拿到證據舉證,有關部門認定也很困難,所以消費者要理智消費,不要單純圖便宜。另外團購餐飲不要過分貪便宜,應選擇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團購網站。如果餐廳推出的團購餐飲項目與宣傳不符,就涉嫌虛假欺騙行為,消費者可以到屬地工商部門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