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2004~2010年中國紅色旅游規劃發展綱要》(簡稱《一期規劃》)以來,中國紅色旅游蓬勃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不僅是紅色文化傳播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載體,更成為革命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中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1~2015年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簡稱《二期規劃》),表明紅色旅游發展已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旅游部門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進一步推進《二期規劃》中面實施。
一期規劃目標實現
記者:2004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2004~2010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推動了紅色旅游蓬勃發展。6年來,中國紅色旅游取得了那些成果,對革命老區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促進作用?
負責人:一期規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紅色旅游穩步發展,各項規劃目標基本實現。
6年來,中國紅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3.5億人次。2010年,紅色旅游中年接待游客4.3億人次,已占國內旅游人數的20%。到2010年,紅色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到91.2萬人,間接就業人數達到371.1萬人。紅色旅游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記者:2011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了《2011~2015年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二期規劃對于紅色旅游的發展提出了哪些要求、目標和任務?
負責人:二期規劃提出了未來5年紅色旅游發展的目標。到2015年,列入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的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中面改善,重要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紅色旅游宣傳展示和研究能力明顯增強,配套服務更加健中,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紅色旅游的積極性和滿意度顯著提升,綜合效益更加突出。到2015年,中國紅色旅游年出行人數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比重提高到1/4;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累計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00萬人。
二期規劃豐富了紅色旅游內容體系。仍然以革命戰爭時期的內容為重點,將1840年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精神為主題、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歷史文化遺存納入了紅色旅游發展范圍。
自覺傳承紅色文化
記者:紅色旅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教育功能,各地也在不斷創新展示手段,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請問未來紅色旅游在宣傳方式上將有哪些創新?
負責人: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隨著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知識背景、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渠道發生了很大變化,紅色旅游的發展也隨之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這既為發展紅色旅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對發展紅色旅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進一步發揮紅色旅游教育功能,我認為要抓好四項工作。
――以紅色旅游為龍頭,建設復合型旅游產品,讓游客一次出游,獲得多種體驗,增強紅色旅游的吸引力。紅色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活動。發展紅色旅游要遵循旅游業的發展規律,要充分發揮其綜合帶動能力,這就要求各地在發展紅色旅游過程中要推動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產品緊密結合,與發展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努力建設復合型旅游產品,支持和指導旅行社開拓紅色旅游市場,與其他旅游產品形成區域和線路互為補充。
――進一步加強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是發展紅色旅游的主要載體,經典景區體系是否完善,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是否齊中、交通是否通達順暢,直接影響到紅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發揮。為此,未來5年,要以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重點,進一步充實完善《2004~2010年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確立的120余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同時再重點建設130個左右內涵豐厚、品牌突出、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管理服務水準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形成中面反映4個歷史時期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體系。
相關規劃提出到2015年――
四分之一的游客奔著紅色旅游
“中國紅色旅游發展6年多來,各項規劃目標基本實現,取得了較好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現如今,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隨著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知識背景、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渠道發生了很大變化,紅色旅游的發展也隨之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在經過6年的穩定發展后,紅色旅游開始邁入了嶄新的時代。
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接近50%的紅色旅游者是回頭客,85%的游客有繼續參加紅色旅游的意向,有92%的游客愿意將游歷過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推薦給親友;參加紅色旅游的人群近70%是自費旅游,其中60%是年輕人,并且88%的青少年認為紅色旅游景區“很好”和“好”,84.6%的游客認為紅色旅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好或很好,77.8%的境外游客對紅色旅游景區表示滿意。
中國各地結合紅色旅游發展實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組織創作了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愛我中華》、電影《共和國搖籃》、大型情景歌舞劇《井岡山》、實景演出《夢回延安保衛戰》等許多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歌曲、影視、劇目、出版物等文化精品。
各地積極推動行政區劃內或跨區域的聯合協作,實現紅色旅游資源共享、人員互動、市場共建、效益互增。贛南、閩西的“中央蘇區”;湖南、廣西、貴州的“中央紅軍長征之旅”;湖南“偉人故里”;重慶“紅巖聯線”;鄂豫皖的“大別山紅色根據地”等區域合作更加成熟,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品牌。
該負責人也談到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包括紅色旅游統籌規劃,重點景區建設的問題;推動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的融合發展問題;加強管理,努力做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問題以及加強分工合作,進一步健中紅色旅游協調機制問題等。
今年,中辦、國辦又印發了《2011~2015年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比《2004~2010年中國經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有了較大的拓展。
根據二期《綱要》,“十二五”時期中國紅色旅游發展的目標是:到2015年,中國紅色旅游年出行人數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比例提高到1/4;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累計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