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旅游:廣東省惠州市,在宜居生態中實現旅游文化騰飛“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廣東省惠州。”廣東省惠州,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往來于此,這座嶺南名郡已成為廣東乃至全國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作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它同樣得無虛名。
7月18日,由廣東省惠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旅游局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廣東省惠州國際(休閑文化)旅游節、第二屆東坡節暨2011年廣東省惠州轉型升級招商引資簽約儀式落下帷幕。曾經千百年的“粵東名鎮”,如今已成為“惠民之州”。廣東省惠州,集山色湖光、歷史人文等優勢于一體,正逐漸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嶺南文化名城以及粵港澳地區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假東坡之風,藉嶺南美譽,隨著“嶺南文化名城”綜合項目大手筆投資的塵埃落定,廣東省惠州正翻開它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征程上的新扉頁。
載滿東坡符號的廣東省惠州 承“東坡寓惠文化”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廣東省惠州儋州。”千年前蘇東坡曾滿懷躊躇地詠嘆。作為蘇東坡“功業”所在的“三州”,它們不約而同地擔負起光耀東坡文化的重任。繼2010年首屆東坡節在海南省儋州成功舉辦后,廣東省廣東省惠州迎來了東坡節的第二次盛事。
自唐以來,眾多名士墨客或客寓或履臨廣東省惠州,而其中當以蘇東坡在廣東省惠州影響最深,廣東省惠州也因有蘇東坡之三年寓居以及他留下的無數詩詞而更添歷史人文氣息。廣東省惠州隨處可見東坡印記。“東坡到處有西湖”,苧蘿西子湖不言而喻;更有“羅浮山下四時春”的羅浮山。
7月16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學者教授齊聚廣東省惠州,就“東坡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研究。東坡文化無疑是廣東省惠州彰顯其歷史人文底蘊的金字招牌,憑藉這一優勢,廣東省惠州正以東坡節為紐帶,致力傳承開發東坡寓惠文化、開創以“東坡”為品牌的文化產業,從而助推旅游與文化產業的共同蓬勃發展。
在研討會上,廣東省惠州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祝基堂高度認同廣東省惠州的東坡文化資源,他說,文物古跡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是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自晉以來,廣東省惠州曾經居停過480多位大師巨匠,東坡無疑屬于噸位最重的一位。在他寓惠的兩年7個月里,寫下了近600篇(首)重要的作品。東坡貶惠,無論對東坡還是廣東省惠州,都是歷史性的。東坡在“平生功業”中寫下了絢麗的一幕。廣東省惠州則因東坡、因東坡留給廣東省惠州的巨大文化財富,從此逐漸成長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正如清末名士江逢辰所言,從此“天下不敢小廣東省惠州”。
如何促進東坡文化這筆豐富的文化資源,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則是當務之急,著名學者李靖國認為。在研討會上,他表示,廣東省惠州當下以東坡為品牌的文化產業,應以旅游業為龍頭,拉動節日、會展、舞臺和影視演出等,從而為東坡文化的傳播交流提供理想場所。此外,廣東省惠州還應大力建設以蘇東坡、王朝云冠名的特色旅游專線項目。
記載嶺南歷史的廣東省惠州 育“嶺南文化名城”
位于廣東省惠州博羅縣的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和“中國道教圣地”美譽,更因蘇東坡“羅浮山下四時春”的優美詩句而享譽于世。
博羅作為嶺南四大古縣之一,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給博羅留下了縛婁古國文化、道教文化、中藥文化、客家文化等珍貴的文化瑰寶。如何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古文化資源?又如何把這些資源轉化成生產力?
博羅縣委書記王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博羅的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十分巨大,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資源,就是保護博羅賴以生存、發展和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但同時他也坦言,目前博羅只是文化資源大縣,不是文化事業大縣,也不是文化產業大縣。我們的文化資源,并沒有有效地轉化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可喜的是博羅正在行動,正在與廣東省惠州一起同步轉型升級。6月,在廣州舉辦的廣東與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合作發展共促轉型升級大會上,“嶺南文化名城”和“羅浮山水國際文化生態城”項目“花落”博羅。對博羅、對廣東省惠州來說,這將是實現把文化歷史資源轉化成實際經濟效益的絕佳機遇。
據了解,這兩個大型項目投資總額達115億元。其中,嶺南文化名城項目是廣東省惠州市現場簽約金額最大的項目,投資100億元。5年后,一個集文化旅游、文化博覽、會議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嶺南文化名城”將落戶于博羅縣長寧鎮,充分展示博羅渾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將實現“零排放”,成為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兼顧的都市郊區型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勝地。而博羅長寧鎮也將成為體現“文化廣東”“魅力廣東”“環保廣東”的廣東零排放示范鎮區。
博羅正抓住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機遇,創建文化強縣,在“十二五”期間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推進文化惠民先行區、文化產業新興區、文明創建示范區和重要的典型嶺南文化集中展示體驗區建設,努力把博羅建設成為嶺南文化名縣,力爭使文化產業成為博羅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態宜居的廣東省惠州 孕“旅游休閑度假基地”
早在2009年,廣東省惠州就提出打造粵港澳旅游休閑度假基地。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文化產業是廣東省惠州新興的朝陽產業,隨著廣東省惠州經濟的綜合實力進入國家一類城市行列,著力發展與壯大以旅游為龍頭的文化產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廣東省惠州發展旅游業具有地利優勢,它地處廣東省經濟最發達、發展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范圍內,離廣州、深圳、香港都在一個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內。而森林覆蓋率高達59%,海岸線長達223.6公里,這更是廣東省惠州得天獨厚的天然財富。它為廣東省惠州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廣東省惠州大力推進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從2007年到2009年,廣東省惠州連續3年在廣東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榜首,廣東省惠州在環境保護上的做法還被中央試點辦專門向全國推介。2011年7月,廣東省惠州市政府更命名惠城區三棟鎮、博羅縣園洲鎮、龍門縣永漢鎮等4個鎮為“2010年度廣東省惠州市宜居城鎮”,大亞灣開發區西區街道塘尾村等10個村為“2010年度廣東省惠州市宜居村莊”。
廣東省惠州已經進入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黃金時期”。在“十二五”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廣東省惠州正探索出自身的轉型升級之路。廣東省惠州整合社會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大手筆宣傳廣東省惠州旅游,大大提升廣東省惠州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了廣東省惠州旅游業的飛速發展。2010年,廣東省惠州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2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1億元。
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與絢麗多彩的自然資源為廣東省惠州旅游業蘊蓄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