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旅游最新資訊 外出旅游中暑、胃腸感冒、皮膚曬傷
為衣、食、住、行支招安度“三伏天”
晚報記者 許沁 實習生 王丹 報道
“三伏天”已到,民間說的“數伏”正式開始。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面對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比如:孵空調不當反而患上腸胃感冒,外出旅游不注意防護結果中暑曬傷等。對此,有關專家提醒說,隨著“三伏天”到來,潮濕悶熱的天氣讓人們難熬,市民應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入手,慎防發生中暑、感冒等各種疾病。
衣:
夏季旅游著裝宜淺色為主
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濕、最悶熱的時節。“三伏天”里,往往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極容易發生中暑。”為此,在三伏天里的穿衣原則最好是夏季旅游的衣服以輕、薄、柔軟為好。衣料的透氣性、吸熱性愈好,愈能有效幫助人體散熱,使人穿著舒適、涼爽。夏天還宜穿淺色服裝,忌以深色、黑色為主,這些衣服特別吸熱。
此外,夏季旅游外出還要注意防曬,強烈的陽光照射會使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不僅使皮膚曬黑,還會導致白內障、皮膚曬傷,甚至引發皮癌等。新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潘曙明教授建議,在強光照射下,最好戴頂帽子或撐把遮陽傘,以保護頭部,預防中暑。
食:
飲食多酸多甘、補氣去火
夏令三伏,陽氣旺盛,此時人體容易腠理開泄,汗液增多,再加上暑氣逼人,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容易導致人體內寒過甚。俗話說:“夏季旅游暑濕,適宜清補”。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在日常飲食中應以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旅游還宜食酸,可適當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菠蘿、西瓜等。
此外,炎炎夏日還易導致人的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容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去火的食物,以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為佳。此外,牛奶性微寒,可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
住:
孵空調注意先清潔空調
盛夏里,每天將南北兩向門窗打開,可使居室空氣經常保持流通。盡量用淡綠、淺藍、乳白等色彩裝飾墻面、天花板、窗簾、沙發套,讓人心生舒適爽涼。
三伏天里,人們都喜歡窩在空調間里消暑納涼,但如果不注意對空調清洗,也會因長時間在受污染的空氣中而受到病害困擾。專業從事家居環境健康研究的張世新高級工程師分析說,空調的散熱片是空氣在空調中的必經之地,空氣中的灰塵、污垢不斷積累在散熱片上,加之空調冷凝水造成的潮濕環境和空調運轉時適宜的溫度,導致病菌大量繁殖,成為滋生的溫床。由此引起的空調污染會引發亞健康狀態和多種疾病,比如:感覺頭暈、乏力、容易感冒、發燒;呼吸道疾病;過敏性肺炎、皮膚過敏等。因此,使用空調時一定要注意對空調消毒清洗。像艾葉等中草藥配方的專業空調消毒劑對散熱片消毒,既保證對人體安全性,同時PH值為中性也不會對散熱片產生腐蝕作用。除換季時要對散熱片消毒外,空調使用時節應注意每月對散熱片消毒一次,而每次操作也就多花一分鐘。
此外,孵空調、吹電扇也不能盲目貪涼,吹風不宜過大,也不宜對著身體或某個部位直吹,最好吹吹停停。如果出汗較多時,不要立即在靜坐或靜臥情況下吹風,還要經常到戶外透透新鮮空氣。夏天還要盡可能避免用涼水沖腳受寒,引發疾病。
行:
出行預防中暑、胃腸感冒、夏季旅游曬傷
三伏天正逢暑假,出行人群熱情不減。專家建議,出行需謹記注意事項。中暑為夏季旅游多發及高發病,常表現為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嘔惡腹痛等。中暑原因除了高溫、高濕及太陽直射外,還有過度疲勞、補水或睡眠不足及身體免疫力低下等因素。
此外,夏季旅游還易患胃腸感冒,若機體消化功能虛弱兼脾胃不和,則會引發一系列消化道癥狀反應,如:食欲差、泛酸、燒心,以致惡心、嘔吐,有時還伴輕微腹痛、水樣腹瀉等。為此,提醒出行時常備藿香正氣水、清涼油、風油精等藥品,同時長時間在陽光下應注意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