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戰國時期以來,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地名:楚庭、南武城、任囂城、趙佗城、越城和番禺城等。自周朝“五羊傳說”,又有五羊城和穗城的別名。
乾隆《南海縣志》載,廣州城自周赧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在位)初越人公師隅相度南海地,始筑城,號曰南武。南海人高固相楚時,有五仙乘羊銜谷穗于楚庭,遂稱五羊城。
秦任囂、趙佗相繼增筑,周回十里,是為越城。漢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遷為刺史治。及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騭辟番山之北以廣故城,復徙居焉。
公元前111年,漢朝平定南越國后,將南越地重新劃分為9個郡,而這9郡屬上一級政府交州州治,因趙佗城毀于戰火,上一級政府定在廣信(今廣西梧州)。
公元210年三國時期,交州屬東吳管轄,孫權派步騭任交州刺史,步騭修建毀壞了的趙佗城,又將交州治所從廣信遷到番禺。公元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管轄南海、蒼梧、郁林、合浦4郡,“廣州”是取廣信和交州而來。
“廣州”的名稱,這時開始在歷史上出現,但這是一個大行政區的名稱,并不同于今天眾所周知的廣州市。
越城內原有番山和禺山,在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龑(917年自立為帝)鑿二山以為宮闕,而番、禺遂平,南漢國都城又叫興王府,但番禺地名一直存在。
直到公元1279年元朝,在廣州地方成立廣州錄事司,專管廣州城廂居民。這就是廣州第一次成為一個建制城市。
但元朝滅亡后,廣州錄事司被取消,廣州城區又恢復過去南海、番禺分治的情況。《南海縣志》和《番禺縣志》都有記載,南海分管城西,番禺分管城東、城南、子城。
直到1911年11月裁府留縣,大行政區不再稱“廣州”, 南海縣和番禺縣機構分別遷出廣州,“廣州”之名才歸廣州市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