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將至,大伙都盤算起外出旅游來。種種般般,皆須考慮。
外出旅游,需要帶些什么?
這還用問,誰都會說:帶足錢,帶足衣服,帶上生活用品,或者還可以帶上指南針、炊具和帳篷之類,如果是些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準備在荒僻的云山大漠中宿營的話。
這些,當然很對。我只是想補充一點:讓背包再騰出一點空,以便再帶上一兩本書。
可不要誤會,我一點也不想掃旅游者的興。旅游,就是要玩,就是要享受。具體說來,就是要在身體運動過程中,得到美的欣賞和精神的陶冶。
不過,我要說,當人們缺乏關于游覽對象的有關知識時,這“欣賞”、這“陶冶”就大大打了折扣。
我總是忘不了七十年代在杭州游蘇堤,一個游客裝束的北方青年人這樣問他的同伴:“這蘇堤,是蘇聯援建的吧?”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蘇堤的來歷,料想他也就難以知曉整個杭州西湖的歷史了。于是,柳永的頌詞、蘇東坡的贊詩,連同歷朝歷代的文人雅會、優美傳說,尤其是岳飛與秦檜的那場事關民族命運的事件,所有這些本來足以激發人的熱情、聯想,使人的精神感官得到最充分的活躍機會的酵母,可在他卻一無所獲。西湖在他的眼里,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大水塘而已。
“要了解風景的好處,可以在出發前就準備嘛。”大概有人會這樣說。
也對。就讀書為旅游助興而言,確實不必臨陣磨槍。但是,須知旅游又可以反過來為讀書助興。英國作家毛姆說過:“我讀書必須擁有特殊的心情,同時需要一個心愛的環境。我喜歡在夏日傍晚的時分,在花園中讀詩;坐在可以眺望大海的峭璧上,躺在滿生苔蘚的林中坡地上,從袋中掏出一卷詩集來讀。”不是所有的書,但確有一部分抒情類文學作品,在你處于跟它反映的景致或氣氛相近的環境時來閱讀它,它的韻味與芳香特別濃厚而悠遠。站在高山之巔誦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面對無邊大湖吟詠“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不是比在逼仄的斗室里閱讀它們要容易喚起美感的共鳴嗎?眼前美景手上書,適宜的環境便于溝通書中描寫內容與你感情的聯系,這時你會感到書變活了,變成了立體的,真是喜不自勝!放下書本抬眼望,你會“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真是美不勝收!
眼下,旅游的好季節將臨。請你收拾行裝時不妨試試我的建議:讓背包騰出一點空,裝上一兩本書,如何?
作者:司徒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