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個人游,時間和行程由自己決定。8月30日上午,在美美地睡了一個“回籠覺”之后,由山東嘉華國旅組織的赴臺個人游首發團10名濟南游客,繼續向宜蘭、花蓮兩縣出發游覽,一路上感受著臺灣旅游業的細節服務。
安全意識>> 交通工具隨處可見逃生提示
8月29日記者一行入住臺灣長榮鳳凰酒店。進酒店打開電視,播放的是防震減災宣傳片。提示客人在遇到火災時,不應貿然出去逃生,而應該用濕毛巾堵住門縫、空調口,用女士口紅等在房間玻璃上大寫“SOS”求救信號,并揚起毛巾求救。如果發生地震,應在第一時間鉆到靠墻桌子下,用枕頭保護頭部。臺灣平時臺風、地震多發,該宣傳片關鍵時刻或可救命。
在酒店二樓自助餐廳,記者注意到一只方形緩降箱,上方標注的使用方法圖文并茂。除了酒店,在臺灣,火車、旅游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也隨處可見消防設施以及逃生提示。
環保意識>> 居民垃圾“不落地處理”
臺灣對酒駕的查處也相當嚴格。查處時,警察荷槍實彈,被查處者將直接被提起公訴,視情形處以經濟重罰,嚴重者入獄。酒店若向未成年人售酒,將遭受處罰。
8月30日晚上8時40分,記者在花蓮,看到一輛垃圾車正沿街收垃圾袋。居民將生活垃圾用專用袋裝好,按規定時間送上垃圾車,其間不落地。據了解,臺北、新北等市,居民需從當地政府購買垃圾袋,根據容量,每只收費從1元臺幣至50元臺幣不等。垃圾實行分類裝袋,否則收垃圾者有權拒收。這種對垃圾袋收費的辦法,旨在提示居民:減少制造生活垃圾。
服務意識>> 校園操場可供市民使用
對于臺灣旅游業的服務,親任本次濟南居民赴臺個人游首發團領隊的山東嘉華國旅總經理張明,感慨頗多。在他看來,講究細節,是大陸同仁需要學習借鑒之處。
在臺南某酒店住宿時,得知游客中有一名兩歲男童,酒店工作人員特意準備了一雙兒童拖鞋,是漂亮的藍色。如果是女童則備有粉色拖鞋。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的拖鞋,均質量上好,酒店鼓勵賓客將拖鞋帶走重復利用。小小的一處細節,令張明很是欽佩,特意帶上一雙,打算拿回來讓員工學習。
除了旅游業,服務社會成為臺灣各業的宗旨。記者在成功大學等校園見到,操場等體育、休閑設施直接對接城市,供市民在閑暇時使用。(記者喬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