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游客在越南享受“飛天”樂趣。劉剛攝
隨著出境游的日益便利, 中國游客的出行目的和方式正逐步發生轉變。旅游的意義不再僅僅是證明自己到過一個地方,而是進行一次有深度和個性化的體驗,獲取一份與眾不同的快樂。
用心感受生活的點滴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到韓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不斷增加,中國游客來韓旅游的目的和旅行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中國游客的旅游品味和要求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韓國政府針對中國游客的服務政策也在改善,以適應游客需求。
韓國南部海岸小城麗水,人口只有約30萬,幾年前,沒有中國游客會光顧這座偏僻的小城,旅行社也不會將麗水安排在旅游路線中。然而,隨著2012年5月12日麗水世博會的正式開始,這座海濱小城迎來源源不斷的中國游客。據麗水世博會組織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根秀介紹,截至目前,在購買門票的所有外國游客中,中國游客的比例超過50%。金根秀表示,為迎接中國游客,麗水世博會組委會在中文信息服務、團體門票優惠、餐飲住宿等多方面做了精心準備,力求能使中國游客滿意。
麗水世博會能吸引眾多中國游客的到來并非偶然。隨著中國游客對旅游的要求提高,一些傳統的旅游線路和旅行方式已不能適應他們的口味。韓國旅游發展局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游客通過“個人自由行”方式來韓旅游的人數占所有中國游客數量的 63.9%,遠超過以團體游方式來韓旅游的人數,且該比重仍然在以大約每年4%的速度增加,這與1992年韓中剛建交時中國游客普遍以團體游方式訪問韓國有天壤之別。同時,中國游客來韓旅游的目的和側重也發生巨大變化。韓國旅游發展局的問卷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游客對“來韓旅游的主要目的”這一問題作答時,有45.4%的游客選擇“欣賞自然景觀”,42.4%的游客選擇“購物”,22.1%的游客選擇“品嘗美食”。而2011年,對同一問題進行回答時,有71.2%的人選擇“購物”,41.7%的人選擇“欣賞自然景觀”,35.2%的人選擇“品嘗美食”,并且還有一部分人選擇“醫療旅游”。
由于“個人自由行”的旅行方式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因此可以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韓國,并產生一些不同于團體游的特殊感悟。出于對韓流明星的喜愛,來自河北的容堃來韓國進行了一次體驗之旅。韓流明星集聚地首爾,代表韓國港口文化的釜山,以及旅游休閑勝地濟州島都給她留下深刻印象。滿目的綠色讓她看到一個親近自然、注重環境的國家;而熙熙攘攘的各國游客也讓她體會到韓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韓國之旅不僅使那些曾經只在熒幕上看到過的風景變得可感可知,也讓她體驗到異國不同的生活方式。“韓國人非常親近自然,在濟州島,一家四口騎著自行車進行環島游時其樂融融的樣子,在釜山的海邊,家人和朋友圍著爐子在海邊燒烤的愜意場景,這些美好的畫面都定格在我腦海中,這也是習慣快節奏生活的中國人應該學習的地方。”她說,出國旅行的意義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來過這里,而是靜下心感受另一種生活。
來自北京的“80后”工薪族趙淼因為不愿意受旅游團行程的限制,選擇和母親一起來韓國旅游。她說:“個人自由行可以自主選擇旅游景點,去粗取精,而且韓國現在到處都是中文標識,很方便。”談到對韓國的印象和旅游的感受,她說:“韓國的服飾設計和城市生活品質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感受到中國與韓國之間的不同。例如簡單的垃圾分類,韓國人分了十幾種,報紙、一般紙張和紙箱子要分開放在3個地方。韓國人也十分熱情,有一次我打公用電話打不通,路過的一位老大爺主動拿出手機給我用,讓我很感動。通過來韓國旅游我也學到一些東西,例如韓國人做事都很投入,容易進入狀態,這是我所欠缺的。不過另一方面,我對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十分有信心,從韓國景點和國內景點的對比中就能發現,中國的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只是最近幾十年才與韓國出現差距。”
隨著中國游客的旅游品味和要求不斷提升,韓國政府也在不斷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如增加中文標識、開發“個人自由行”旅游線路并印制成中文宣傳冊等,以適應中國游客的要求。而越來越多的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用心感受,發現韓國的美好,相信赴韓旅游會成為增進中韓兩國感情的紐帶。
帶著歷史的慧眼旅行
中國畫家和學者丁方從西班牙與法國邊境的法國小鎮圣讓—皮耶德波爾開始,到西班牙加利西亞大區的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這條700多公里長的朝圣之路。“走圣地亞哥之路帶給我很大收獲:一方面,作為一名專業畫家,沿途中世紀建筑的質感和紋理給了我許多技法上的啟發;另一方面,作為一名學者,重走這樣一條對于西班牙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朝圣之路,讓我對西方文明歷史有了更深了解和認識。那些宏偉的建筑讓我非常興奮,讓我感受到西班牙這個民族的偉大情懷。”丁方回憶說。“帶著一雙歷史的慧眼去國外旅行,能夠讓我們看到更深的東西,了解這些旅游景觀背后人類文明的精髓,對于我們個人和整個民族來說都大有益處。”丁方說。
丁方的一席話代表了許多到西班牙及其它國家進行深度游的游客的心聲,他們希望通過深度游的方式與國外文明和文化做親密接觸,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認識美麗的世界、感受偉大的人類文明。
目前,來西班牙深度游有多種方式,有些人選擇像丁方這樣背上背包自由自在玩遍伊比利亞半島,但也有不少人尋求旅行社的幫助。西班牙神州盧司特旅行社副總經理陳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班牙的地接旅行社紛紛推出西葡深度游線路,一般在8到10天左右,也有12天的,包括的城市有馬德里、里斯本、梅琳達、巴倫西亞、薩拉戈薩、巴塞羅那以及西班牙南部的一些城市。
據介紹,散拼團仍是目前中國游客來西班牙旅游的主要方式,但隨著國內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通過定制團的方式來西班牙旅游。參加定制團的游客大多對旅行地有一定了解,因此有自己的旅行偏好和側重。這種團的規模一般較小,在5到8人之間。僅神州盧司特一家,一年接待的定制團游客就有約3000人,而在馬德里和巴塞羅那,接待中國游客的地接旅行社各有十多家。據陳霽介紹,定制團的形式多樣,比如自駕車團,旅行社幫游客在西班牙當地租好車,游客在導游的帶領下自駕出行,專挑鄉間小道,住城堡、修道院等改建的旅館,品嘗當地美食,盡情欣賞西班牙的自然風光。這種自駕車團時間較長,在12到15天之間。此外,比較有特點的定制團還包括高爾夫團、看球團、紅酒團、美食團等。這些團量身定制,讓游客真正享受旅行的樂趣,頗受歡迎。
陳霽說,現在來西班牙旅游的很多中國游客都是有備而來,不僅出門前做好攻略,還會攜帶《孤獨的星球》、《地球的布坊》、《道達爾旅行手冊》等旅行指南出門。游客準備越充分,導游壓力越大。解說若與旅行指南不符,游客還會與其進行探討、核實。
中國游客對深度游需求的增加,讓西班牙旅游從業者充滿期待。塞維利亞弗拉門戈舞蹈博物館是西班牙第一家擁有中文講解的博物館,館長科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對大部分中國游客來說,西班牙可能還被歸在新興旅游目的地之列。但深度游的趨勢已經出現,一些游客去過馬德里、巴塞羅那等大城市后,就希望能有機會深入了解西班牙,包括它的特色飲食、民俗文化等。他有一些中國朋友,到訪西班牙后很喜歡,就在塞維利亞買了房子,每年休假時在這里住上一段時間,與當地市民生活做零距離接觸。
該館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專業弗拉門戈博物館,深藏在塞維利亞道路狹窄的老城區內,頗不好找,但仍有許多游客慕名而來,中國游客人數也日益增多。僅2011年,就有近千名中國游客到訪,且以散客為主,是專程來了解弗拉門戈舞蹈這一西班牙國粹的。該博物館不僅推出中文講解,還策劃推出了一項名叫“友好中國”的計劃,以推動更多的西班牙餐館、酒店和博物館提供中文服務,目前已有10家機構參加這一計劃。
“2010年,來西班牙旅游的中國游客數量為10.2萬人,2011年為12.8萬人,增長幅度超過了20%。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據西班牙政府預計,2020年將有100萬中國游客前來西班牙。如果宣傳推廣得好,這一數字可能還會更高。”科特興奮地說。
在文化和刺激中愉悅身心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到東南亞感受南洋風情。對于一些時間充裕但資金有限的年輕人而言,到與中國山水相連的越南,乘坐大巴暢游南北是不錯的選擇。在旅途中,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去感受歷史文化遺跡的厚重,或去嘗試充滿挑戰的運動項目。在旅行的同時,開闊視野,完善自我。
“sinh cafe”這個詞對于喜歡乘大巴玩遍越南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如今它已成為越南開放式自助游的代名詞。作為口碑最好的一家“sinh cafe”旅行社“the sinh tourist”公司河內辦事處負責人陳唯龍為記者分析了越南自助游火爆的原因。他說:“年輕人不愿被旅游團的固定行程束縛,喜歡自己背包探索越南,但又對交通安全心存憂慮。 現在,游客只要花50美元買一張車票,便可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在多個旅游目的地自由停留游玩。結束某地游覽后,可以繼續乘我們的巴士,前往下一站。巴士通票有效期長達1個月。”
有了充裕的時間和優質的運輸服務,游客可以精心安排深度游行程。陳唯龍說,中國的背包客一般在歷史名城和海濱小鎮停留時間較長。這也是越南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來自廣西欽州學院的曾國盛告訴記者:“從河內乘坐大巴到達中部順化市后,我被順化古都濃郁的文化氣息深深吸引。于是買了張順化旅游地圖,按照標注自己游覽了皇宮、皇帝陵等歷史遺跡。我用更多的時間欣賞皇宮里陳列的文物和歷史圖片,對當時阮朝的發展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蕦m后的宮殿雖已倒塌,但一些石墩和臺階上刻著的精美花紋依然清晰,這讓我了解到阮朝精湛的雕刻技藝。”
記者注意到,除了像曾國盛這樣懂越南語的游客外,一些對越南歷史文化充滿好奇但又不懂越南語的年輕人也喜歡乘坐大巴,走進越南歷史文化遺跡,進行深入探訪。
近年來,中國游客為越南旅游業發展注入活力。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頭4個月,越南境外游客接待量近250萬人次,其中中國游客達51萬人次,同比增加 23.3%。而2011年全年越南境外游客接待量突破600萬人次,其中中國游客近142萬人次,較上一年增加56.5%。除了感知越南的文化魅力外,很多中國年輕人還喜歡來越南滑沙沖浪,在充滿刺激的運動中完善自我。用他們的話說,這是“挑戰之旅”。
從南方胡志明市乘巴士約6、7個小時,就到達了有“最美海濱小鎮”之稱的美奈。感受麗日晴空的豁達,聆聽海浪親吻沙灘的細語,租上一張沙灘床,叫上一個新鮮椰子,盡情感受海濱之城的愜意。美奈除了有美麗的海灘和別致的度假村外,高高堆起的沙丘也被開發成滑沙項目。來自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的趙臣告訴記者:“我和很多年輕朋友一樣都喜歡挑戰。從炙熱的沙堆向下俯沖,需要足夠的勇氣?;臣仁且欢文サZ,也是一種超越。細細思考,感悟頗多。”
如果游客覺得滑沙不夠刺激,可以坐車到中部海濱城市芽莊體驗“飛天”和“跳海”。轟隆的快艇剎那間將游客和滑翔傘拉升至海天之間。藍天碧海,空中美景盡收眼底。乘坐游船行至珊瑚集中區域,船停泊在海上,游客可以從船上跳到海里。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的曹易多次來芽莊體驗。他告訴記者:"跳海"除了需要好水性外,還需要勇氣。當我站在甲板上猶豫徘徊時,內心充滿忐忑,既想探索未知世界,又擔心風險。但當我鼓足勇氣,縱身一躍,收獲的是超越自我的滿足感。”鼓足勇氣跳到海里的游客可得到船家獎勵的一杯紅酒,在碧海中細品紅酒的美妙。
八千公里騎行歐洲
北京的熊瑋曾經騎著自行車環游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她和丈夫兩人帶上地圖、帳篷和小鍋,從巴黎出發,沿著塞納河向北,一路來到海邊的圣米歇爾山。往南穿過葡萄酒的故鄉波爾多,沿著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米迪運河緩緩而行,途經圖盧茲、馬賽、尼斯,再折向東北,經過里昂,跨過萊茵河進入德國境內,然后又去丹麥、荷蘭和比利時。穿越5個國家,8000 公里的自行車之旅,幾乎在大半個西歐大陸繞了一個圈兒。
據熊瑋介紹,歐洲的自助式旅游發展成熟,有適合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地圖,有分布密集的露營地,以及對旅游者友善的道路設計。他們倆白天騎車旅行,晚上在營地扎帳篷,不知不覺,就過了近5個月。波爾多和勃艮第的葡萄酒、馬賽的擲鐵球游戲、普羅旺斯的羅馬遺跡和梵高故居、德國的啤酒、比利時的薯條,還有哥本哈根大名鼎鼎的“自由城”,形態各異的風土人情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在盧瓦爾河谷,一路設有專門的自行車車道,連接著很多城鎮,方便了騎行者。他們在那里曾遇見騎著自行車的一家荷蘭人,兒子坐在媽媽身后,女兒跟著爸爸。
沿途許多城鎮都有中心廣場,面積不大,設計簡單,功能卻很人性化。中間一般是噴泉,兒童在水中奔跑嬉戲,大人閑坐談天。不需很高的投入,也不求宏大的規模,卻能滿足人們生活休閑的需要。
他們經過德國魯爾工業區一帶最為繁忙的A40高速公路時,正趕上“歐洲文化首都”慶?;顒?。A40公路因此關閉一天,供人們盡情放松。人們紛紛涌上這條平日里車水馬龍的交通動脈,或奔跑,或騎車,或輪滑,或野餐,享受“高速”時代的安靜生活。
沿易北河騎行時,他們遇到坐“船”旅行的一家德國人。船是自制的,用防雨的塑料膜和木板做船身,廢輪胎和孩子的充氣玩具做船底,一家“六口”兩個大人,三個孩子和一條狗坐在上面漂游。
“旅行不是什么復雜的事情,簡簡單單也可以出游。”熊瑋說,“旅行有很多方式,走路太慢,開車太快,騎自行車剛剛好。騎著自行車游歷5個國家,享受著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既增長見聞,又修身養性,實在不失為一次精彩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