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頭古城出土的精美陶罐。周游攝
“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濤沒”,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并未曾到過屯門,卻憑著詩人的驚人想象力,吟哦出一幅唐時明月下的海防軍事重鎮的驚濤拍岸圖。現實的游人雖然見識過今日香港屯門的繁華昌盛,卻很難在想象出那里歷朝歷代都是南頭古城所管轄之地。
在這座人群熙攘的移民城市,除了世代祖居的原住民,很少有人會有耐心去細細追尋旅游 深圳的根源發軔,當他們在車輛如織的深南路盡頭快速駛過時,幾乎都會忽視南頭關口這座即將被淹沒在周遭高樓林立的南頭古城——— 盡管,路邊的裝扮一新的灰墻石瓦的牌坊上鄭重地書寫著“南頭古鎮”4個鎏金大字;盡管,色澤明麗的南頭古城博物館靜默駐守在曾經的寶安縣政府大樓原址上。
或許,只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城門還在訴說曾經南頭古鎮的輝煌;或許,只有博物館前的千條萬條垂下的榕樹根還在提醒著人們,這榕樹扎根的熱土,才是旅游 深圳之根。
“寧南”之地
須得感謝高科技和特區30余年經濟發展所累積下的財富,才使得今日的我們在損壞極度嚴重的南頭古城依然能尋得當年的蛛絲馬跡。選在南頭古城博物館閉館檢修的周一參觀,雖然幾經周折卻也多幾分悠閑和深刻。
博物館工作人員甚為熱心,他們也急切地想讓更多的人知道,30余年的改革開放史,遠遠不足以傳遞出旅游 深圳這座城市更為古老的歷史和內涵。而在這小小二層樓的博物館里,陳列的則是旅游 深圳7000多年的人類居住史和1700多年的城市建成史。
今天的旅游深圳發展飛速,地理區域不斷擴展,南頭已然略有偏居一隅的態勢。然而查閱古時旅游 深圳地形圖就會發現,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的南頭古城,就一直是嶺南沿海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古城地處蛇口半島北端、北靠羊臺山、西抵珠江入海口東岸,南鄰伶仃洋,依山傍水,符合人類逐水而聚的特征。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近海百姓煮海水為鹽,遠近取給。南頭古城是古代鹽業生產發達的地區,自漢起便在此設立了“鹽官”,三國時期筑司鹽都尉壘“蕪城”,東晉設立“東官郡”。在這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跡,那古老陳舊的一磚一瓦、一瓶一罐,都裝載著旅游 深圳悠悠的歷史長河。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年曬鹽的場景不復出現。現存的南頭古城根據《新安縣志》的記載及考證,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為東莞守御千戶所所城。南頭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枕山面海,四周原有濠溝圍繞,城垣范圍東西最長為680米,南北最寬為500米。現北城墻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斷斷續續的遺址,北墻北城門、西城門被毀,東門雖存但已改為石塊構筑,唯南城門保存完好。
◎小貼士
南頭古城內六縱一橫的道路網與自然地勢完美結合,辟有縣前街、顯寧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陽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樓街、新街等9條街道,故鄉民俗稱南頭古城為“九街”。現存街道實際為中山東街、西街、南街、朝陽街、興明街、春景街、梧桐街、文化街8條,區域面積約為0.3平方公里,居住著15000多人,是今南頭城社區居委會管轄范圍內人口密度最大、最熱鬧的區域。
前往南頭古鎮交通方便,可乘坐多輛公交到南頭站臺下車。小區的旅游景點還未成規模。區域內小商販、商店眾多,游客如果腸胃功能良好且不太講究,可隨意選擇食物。
◎推薦詞
小隱于野,大隱于市,南頭古城如今是城中雅苑,喧嘩中的寧靜,游人探訪需帶三分體力、五分耐心、十分古意方能有所收獲。
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南門洞開
幾經戰火和拆遷重建,如今探尋南頭古城之“神”已有欠缺,唯有古城之形依稀可尋得三四分。古城地處深南路畔,車行便利。記者探訪時正值周一,行人、游人寥寥。但是當我一腳踏進南頭古城的大牌坊,就仿佛穿越回了歷史的煙云,那是現代化旅游 深圳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牌坊兩側有著極好的書法家寫著南頭古城的歷史介紹。轉彎向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關帝廟。沿海的人們大多以打漁為生,敬重海神,兩岸三地包括東南亞加、美廣東華人聚居區,媽祖廟的香火不斷,為何這里卻獨獨供奉了關公?一名工作人員笑著告訴記者,古時候的南頭居民離帝都偏遠,經濟文化都不發達,他們敬重的神靈眾多,大多都有著復雜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關帝廟雖然是后來復建,但是尊重古意,廟里的雕梁畫棟極具廣東地區地方特色,頗有看頭,在潮州漆器風格的窗欞裝飾圖所繪就的圖案上,金發碧眼的洋人與長辮子的中國人共置一處,極具歐洲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大樓與嶺南的騎樓鱗次櫛比,反映出古代南頭作為廣東地區政治文化中心和貿易交流集散地的特點。
沿路向北,保存完好的明洪武二十七年南城門便映入眼簾。城門高4.4米,拱形城門前巷寬2.8米,深11米,高3.3米,外公門上有一塊長方形石塊,上面用小篆陽刻著“寧南”二字,頗具宋城風格。
一路走去,雖然不斷被城中村的繁雜和臟亂拉回現實,但總也免不了三步五步就撞見一個舊時的回憶。中山南街81號,東莞會館所在地。雖然門鎖緊閉,街坊仍然愿意告訴你這里曾經的繁華——— 南頭古城是當時的管轄中心,廣東地區各地的人到縣城來辦事訪親科舉考試都要尋一住處,中國人的觀念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老鄉會首選成為交流溝通之所,東莞會館也以此而生。
中山東街26號,一處三進深、三開間、恬靜、二廊廡的轉米結構房屋呈現眼前,這邊是信國公文氏祠,祠堂是明代以來文氏族人和當地人民為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而修建的祠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時奮筆疾書的名句至今仍然在南頭古鎮上傳送。
當年的古跡并不多,但是都值得花費時間細細品味,翻看每一塊青磚背后的歷史,南頭古鎮曾經的先民們的身影鮮活而又真實。隨著近年來旅游開發的熱潮興起,南頭古城也逐漸新修再現了當年的縣衙、煙館等場所,試圖再造當年南頭古城的光華。
遷徙繁衍
幾年前,旅游 深圳大學表演系的師生表演話劇“南頭怪事”系列。其中一篇《坑人》獨獨令人印象深刻,話劇故事取材自古代筆記小說《太平廣記》中的《陽羨書生》一篇。故事由古今兩個時空組成,而在現代部分,時空穿越的任意門竟然選擇在了旅游 深圳南頭。
這個曾經是管轄珠江入海口的嶺南重鎮,現在卻處于旅游 深圳這個現代城市的邊緣。這里聚集著眾多的不愿意或無法進入主流的原住民和流動人口,他們仍保持著之前的生活習慣,紛雜、貧困但充滿活力。
這里是一個微縮的移民城市旅游 深圳,這里是一個探察旅游 深圳人群遷徙繁衍的透視鏡。
南頭古城并不如周圍的村落由一個大家族掌控,生活在其間的人們大多有著統一的姓氏、宗祠。千百年來,作為一個縣城,南頭古城不斷迎來各地搬遷而至的居民,有些人來了,又走了;有些人,就在破舊低矮伸手可握的城中村里繁衍生存。
面臨旅游 深圳灣,最早的南頭居民選擇漂流海外,輾轉生存,后代往往闊綽后回來捐廟建祠;自然災害時期,這里逃港的村民眾多,逃出去的最終也會回來認祖歸宗、落葉歸根;留守在此的也因為城市的發展變成旅游 深圳城極富的一代。而如今,大多數的原住民已不住在這里,他們把房屋放租給來自天南海北的打工的人們,讓他們在古城里安居樂業。
這些外來的遷徙者們,生活在旅游 深圳最古老的命脈之中,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希望能扎根于旅游 深圳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