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感性產業,品質如何很難用細密的標準來衡量,但標準還是要有的。
前不久,偕一對英國夫婦游蘇州。蘇州以園林聞名,英國以園藝著稱。所以此行選了四個園子聯袂欣賞。不料一路走來,英國人直呼“夏克(吃驚)”。
為什么?先要交代一下兩人的背景。英國先生是藝術策展人,太太是畫家。所以他們對色彩、造型、環境的看法比常人更敏銳。
依照時程,首先游了獅子林。這獅子林據說是元末僧人講經的地方,經六百年滄桑,已不復舊貌。但英國人很認真,常問這園子哪里是元代遺存。因無標識,無人能答。不過此園與元代畫家倪云林有關。倪曾為它畫過修造圖,所以古物雖不好找,它的風格應該還在。即便如此,這對英國夫婦還是很吃驚。
可惜的是除了園林景色讓她吃驚外,還有喧嚷擁擠的人群也讓她詫異。特別是手拿小喇叭的導游高聲宣講,影響了別人的觀賞,很煞風景。而旅游團里的游客一個個如牽線木偶,腦袋隨著導游的手勢轉動,成了另一種景觀。
爾后,出獅子林,入拙政園,游人更是摩肩接踵,大大影響了旅游質量。
有鑒于此,次日趕早去滄浪亭。其時旅游團的人馬還沒到,園中的觀賞氣氛完全兩樣。而這個園子據說是宋代詩人蘇舜欽花四萬兩銀子修造的。這蘇舜欽官不大,他哪里來的錢造園子?這是個問題。
有好事者算過,宋時宰相的月薪上百兩,縣令十幾兩。四萬兩相當于一個宰相十多年的收入,縣令兩百年的收入。蘇舜欽是個文人,如果沒有偏財,他怎么有能力造這么貴的園子?
對此,歐陽修曾調侃地說,“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這話明顯有起哄的味道。難怪我們的這位英國策展人聽了覺得有趣。他知道,沒有錢,談不上辦展覽,也談不上藝術。這在他已見識多了。
網師園,在歐美有點名氣。因為它的縮微景觀在巴黎展出過,而園中的一角庭院也在紐約仿建過??梢妶@林藝術也是個高附加值的大生意。而這一切的關鍵,是要考慮游客的觀感。
現在,中國人的生活已從溫飽型進入到發展型,旅游業正逢其時。如何保證旅游品質,避免對游客的無形剝奪與傷害,這是大個問題,應該引起注意,同時也有許多事情要做。
作者:亞夫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