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剛過,中國人就又捧回了一個“世界冠軍”。據世界奢侈品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中國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同比增長28.57%,遠高于年前預期的5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位居全球之冠。
不過,在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群眾消費能力快速提高而歡欣鼓舞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反思,為何中國日漸增長的消費能力不能在國內釋放?為什么年年都在喊要控制奢侈品消費外流,但境外奢侈品消費額還是越控越高?
境外:歐洲成“掃貨主戰場”
世界奢侈品協會的報告顯示,72億美元的消費分布為歐洲46%,北美19%,港澳臺35%,消費目標為名表、皮具、時裝、化妝品香水;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對歐洲主要奢侈品商業的數據收錄,春節期間,中國消費者分別占據了歐洲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62%,多于二分之一;占據了北美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28%,約三分之一;占據了港澳臺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69%,多于三分之二。
報告顯示,自2012年1月1日起到2月1日,歐洲奢侈品銷售總量同比2011年春節期間增幅12%,中國消費者占據了歐洲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62%,主要消費區域集中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瑞士四個國家,主要消費目標為名表、皮具、時裝、化妝品香水,其中名表消費比重較大。
美國奢侈品銷售總量同比增幅7.5%,中國消費者占據了美國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28%,主要消費區域集中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波士頓、夏威夷、芝加哥、華盛頓,主要消費目標為時裝、皮具、首飾。
港澳臺地區奢侈品銷售總量同比增幅14.7%,其中內地消費者占據港澳臺地區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69%,主要消費目標為名表、珠寶、時裝、皮具、化妝品香水;其中珠寶、皮具比例較大。
境內:僅為境外消費1/4
2012年春節期間,中國富人在境內外砸下近90億美元來購買奢侈品。但通過數據發現,春節期間大陸奢侈品消費總額17.5億美元,小于同期境外奢侈品消費的1/4,占同期港澳臺奢侈品消費總額的2/3。而消費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消費目標以名表、珠寶、時裝、皮具、化妝品香水、酒類為主,其中時裝、皮具、酒類比例較大。
數據還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26億美元(尚不包括私人飛機、游艇與豪華車),占據全球同等份額的28%,超過1/4,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家。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時期主要集中在國慶節、圣誕節、春節、情人節期間,其中主要奢侈品消費份額都集中在境外,其中51%的消費者熱衷前往歐洲消費,35%的消費者傾向中國港澳臺。
消費心理:多數境內消費者選擇出境消費奢侈品,價格優勢為主因
對于多數境內消費者選擇出境消費奢侈品,價格優勢成為主因。
世界奢侈品協會針對春節期間出境消費人群進行調查反饋,分析主要心理傾向如下:認為出國購買奢侈品價格比國內具有優勢,占72%;認為出國購買奢侈品貨源比國內樣式更多,挑選余地大,占69%;認為出國購買奢侈品是假期出游的一個目的,慰勞自己和家人,占53%認為出國購買奢侈品是心理感受,享受真實的原產地貨品和本地服務,占45%
奢侈品消費的“中國特色”
當整個社會逐步進入富裕和繁榮時,奢侈品的流行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奢侈品消費的“中國特色”引人注目。
首先是“扎堆兒”現象。國際上奢侈品的種類一般分為六個方面:第一,昂貴的文化藝術品;第二,汽車、帆船等交通工具;第三,高級時裝、服飾、香水、皮包、手表等個人用品;第四,休閑旅游類,諸如豪華游輪、高級旅館等;第五,昂貴的居室用品等居住類;第六,奢侈的飲食、酒類等。對于中國人來說,奢侈品大部分還集中在服飾、香水、手表等個人用品上,而在歐美國家,房屋、汽車、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
其次是“未富先奢”。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財富的4%左右去購買,而在中國,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實現“夢想”的情況屢見不鮮。他們經常在奢侈品打折時消費,從而暗示自己也是頂級消費階層中的一員。
再次是“年輕化”趨勢。奢侈品的消費必須建立在雄厚的經濟財富之上,40歲到60歲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費的主體。但73%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不滿45歲,45%的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在18歲至34歲之間。這個比例,在日本和英國分別為37%和28%。
最后是“禮品化”傾向。在我國,出現了購買奢侈品的人和使用奢侈品的人相分離的奇特現象,也使得奢侈品腐敗成為奢侈品消費浪潮中難以忽視的現象。
評論:奢侈品購買力外流值得反思
國人在海外消費顯得那么瀟灑,那么有底氣,除了不差錢,更是因為在價格、質量和服務這三方面,“內”不如“外”。另一方面,國內對奢侈品消費也缺乏“文化”,少了“教育內容”,以致奢侈品牌“只是一堆衣服而已。”
應當說,出境的游客多較為富有,在海外購買的多是奢侈品,不宜簡單地用這種海外消費狀況來推算國內普羅大眾的消費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拉動內需,有些時候不是差錢,而是國內提供的商品質量、款式、價格與國外有差距。如何“補差”,使得購買力不外流、少外流,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