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韓國進行醫療旅游的中國人在劇增。據韓國駐中國大使館16日表示,去年為中國人發放的醫療旅游簽證達107萬份,比2010年激增386%。(1月17日中國新聞網)
有足夠的信息顯示,在我們周邊國家,醫療旅游正在悄悄升溫,成為一種新興的熱門產業。前不久,日本外務省官員表示,該國今年將在中國大力推廣新設立的“醫療簽證”,以吸引更多中國人去日本進行治療和體檢。設立醫療簽證主要為吸引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富裕階層,有效期可長達三年,并可申請多次往返,陪護者也可獲得同類簽證隨行赴日。名單上可能還有印度,一個以“質優價廉”的心臟手術著稱、吸引多國醫療觀光客前來的國家。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是,無論是我們的相關部門,還是醫院,顯然還沒有對此做好足夠的準備。盡管向外流出去的病人越來越多,但愿意來中國旅游就醫的外國人卻還并不多,當下這還是一個“冷門”的行業。
它意味著,在這一種醫療對外競爭中,恐怕我們尚處于被動的地位,實在與國家醫療資源之大不匹配。因為與這些國家對比,在醫療設備及醫療技術方面,我國毫不遜色。我們同樣有很多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很多高難度的心臟手術,醫生們也能做。但最大的不足,有可能是看病的軟環境。不少外國人時常抱怨,在中國醫院就醫看病,他們對醫療環境很不滿意。在那些比較好的大醫院,排隊看病的人如長龍,環境嘈雜。就醫者還會面臨語言不通,難以溝通的苦惱。其次,在對待病人方面,醫生們的服務質量也與國外醫生存在著一些差距。醫生們看病時間過短,喜歡濫用藥物,不尊重病人隱私,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問題。
還有管理的問題。在如何應對醫療糾紛及醫患沖突方面,很多管理部門時常會顯得力不從心,為之頭疼。外國病人的管理,是一個難度更大的問題。
來自世界醫療旅游大會上的消息稱,全球每年醫療旅游的市場約為1000億美元,還對帶動一個國家的酒店、餐飲、交通、法律等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過去一年,全世界約有600萬人到本國以外的地方尋求醫療服務。一個醫療旅游者約能帶來1萬美金的收益。
為了迎接這種挑戰與競爭,一是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支持。管理者應該盡早做好準備,出臺類似的“醫療簽證”制度,完善相關的衛生法規,通過多一些對外開放的衛生管理,為醫療觀光游客提供更多的方便與服務。在醫療服務上,醫院們也必須盡快與國際接軌,向周邊國家學習,改善看病環境,提升服務水平,打造醫療觀光品牌,主動積極地參加這種競爭。
有消息稱,亞洲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旅游市場。目前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是排名前五位的世界醫療旅游目的地,醫療旅游有力地推動了這些國家的向前發展。同作為亞洲國家,日韓在奮起直追,我國也應該選擇更主動積極發介入這種競爭,分這塊“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