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尼亞加拉瀑布是一座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區尼亞加拉河上的瀑布,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與伊瓜蘇瀑布、維多利亞瀑布并稱為世界三大跨國瀑布。
北美東北部尼亞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大陸最著名的奇景之一。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的交界處。過去數十年,尼亞加拉瀑布一直吸引人們到此度蜜月、走鋼索橫越瀑布或者坐木桶漂游瀑布。但美麗獨特的自然景觀漸漸成為尼亞加拉瀑布引人入勝的地方。
來源: 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紐約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邊界。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多,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公里,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上游河段河面寬2~3千米,水面落差僅15米,水流也較緩。從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變窄,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一個90°急轉彎處,河道上橫亙了一道石灰巖構成的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河中段地區,有著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與南美的伊瓜蘇瀑布及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合稱世界三大瀑布。它以宏偉的氣勢,豐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從伊利湖滾滾而來的尼亞加拉河水流經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1米,巨大的水流以銀河傾倒之勢沖下斷崖,聲及數里之外,場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大瀑布。
高特島(Goat Island)把瀑布分隔成兩大部分。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Horseshoe)瀑布,靠近左(加拿大)岸,高56公尺(185尺),曲折的脊線長約670公尺(2,200尺)。美利堅瀑布接鄰右岸,高58公尺(190尺),寬320公尺(1,060尺)。
下游尼加拉峽谷的形成及瀑布規模的維持都有賴于特殊的地質條件。從志留紀(4.38億~4.08億年前)開始,尼加拉峽谷的巖層幾乎是平的,僅向南每公里下降約4公尺。上層為堅硬的白云石,其下是頁巖。水產生靜水壓力。并滲入因冰蝕作用和地殼隆起而形成的巖縫之中,緩慢地侵蝕著白云石。隨著上層來水繼續滲入并侵蝕頁巖,白云石塊出現傾頹。這一過程不斷繼續的同時,瀑布亦向上游移動。
瀑布水流無沉積物,清澈的水質為瀑布增添了秀色。安大略省和紐約州深知這一自然奇景的重要性,因而保留或獲得了瀑布毗鄰地區的土地所有權,將這些土地辟為公園。
近年來發電引走瀑布上游大量的水,已減低了侵蝕的速度。上游各種巧妙設計的控制工程維持了美、加兩邊瀑布流量的均衡,而瀑布的水簾也未受影響。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條大渠道中,供下游各發電廠使用。因為擔心發生大型巖石坍塌事故,1969年時曾將河水引離美利堅瀑布,對基巖進行加固,并實施了一項廣泛的鉆孔和采樣計畫。同年11月,河水再度引回美利堅瀑布。有關方面決定應該對前來參觀的公眾實行安全防范措施,而企圖阻止自然進程的措施則既耗資巨大又毫無必要。
置身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女王公園、美利堅瀑布邊上的展望點及展望點之下300公尺(1,000尺)處橫跨峽谷的虹橋之上。人們可以飽覽引人入勝的景觀。游客可經人行陸橋由美國一側通往高特島,再乘坐電梯至瀑布底部,參觀水簾后方的風穴。1842~1905年期間,占河水流量的90%左右的霍斯舒瀑布平均每年向上游移動1.7公尺(5.5尺)左右。此后由于各種控制工程和引水工程的進行,侵蝕有所減小。
名稱由來:雷神之水
“尼亞加拉瀑布”也直譯作拉格科瀑布,“尼亞加拉”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酷似持續不斷打雷的聲音,故他們把它稱為“Onguiaahra” (后稱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尼亞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與美國的交界處的尼亞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島把瀑布分隔成兩部分,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加拿大一側,高56米,長約670米,較小的為亞美利加瀑布,接鄰美國一側,高58米,寬320米。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沖出來的尼亞加拉峽谷的形成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其中頁巖的不斷被水流沖刷,使得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間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動170厘米。美加兩國政府為保護瀑布,曾耗巨資修建了一些控制工程,使瀑布對巖石的侵蝕有所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