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高原由科羅拉多河切成的巨大峽谷,以其形態奇特、色彩斑斕而著稱。大峽谷錯綜復雜的寬闊深淵,在其兩外壁之間包容有許許多多的尖峰、孤山、峽谷和山澗。大峽谷的寬度從約0.2~29公里(0.1~18哩),其歷程迂回曲折,從亞利桑那州北界附近的帕里亞河(Paria River)河口延伸到內華達州邊界附近的大瓦士崖(Grand Wash Cliffs),長約446公里(277哩),并包含有從側面匯入的一些支峽谷和四圍的高原。大峽谷最深、景色最令人難忘的一段在大峽谷國家公園內,長90公里(56哩),包括科羅拉多河從鮑爾湖(Lake Powell)到米德湖(Lake Mead)之間的長度。大峽谷一般呈紅色,但每一個巖層或每一組巖層各有不同的色調——米黃和灰白,淡綠和粉紅,在谷深處則呈棕褐、瓦灰和紫羅蘭色。大峽谷北沿海拔2,500公尺(8,200呎),比其南沿高350公尺(1,200呎)。
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河中游、科羅拉多高原的西南部,是地球上最為壯麗的景色之一,由深邃的山谷所夾峙,分成南壁與北壁兩部分。南壁因交通方便,也有旅社等設施,而且在冬季雪期,仍能欣賞天然奇景,因而成為觀光大峽谷的中心。
自冰河時代開始,直到今天,在無數世紀間,科羅拉多河不斷地侵蝕大地,終致形成這一大峽谷,長度達347公里。該峽谷起于馬布爾峽谷,終端為格蘭德瓦什崖,全長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峽谷之一。峽谷頂寬6至28公里,最深處1800米。從谷頂到谷底需3至4小時。谷底兩岸的寬者小于1公里,窄處僅120米。兩側的谷壁呈階梯狀。谷底水面不足1000米寬,夏季冰雪融水下注,水深增至18米。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至頂部沿壁露出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巖系,水平層次清晰,巖層色調各異,并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質史教科書”之稱。 兩岸絕壁上明顯呈現出被侵蝕后的各時代的地層。自谷底到北壁峰頂分成4個各不相同的氣溫層與植物帶。
大峽谷最深處過1600米。而絕壁最高處更達284米。日出或日落時,大峽谷的巖壁會不時變換出紅色、咖啡色、紫色等各種色澤,氣勢之雄壯、氣象之壯嚴,誠令人嘆為觀止。 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其中長約170公里、面積2728平方公里、最深的一段峽谷辟為國家公園。現在,每年都有很多國內外游客到這里旅游,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認識地球億萬年的神奇變化。這里還是拍攝美國西部片的好場地。
大峽谷是一處雄壯無比的峽谷,即使終日徘徊其間,也只能窺其壯麗景觀的一角。 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位于亞利桑那州的西北部,總面積達1100多平方公里。在一千萬年前被今日的科羅拉多河侵蝕沖刷而形成今日狀麗景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去欣賞。到過大峽谷的游客,都會由宏地贊嘆,大峽谷確是地球上的一大奇跡。它的色彩與結構,特別是那一股氣勢是任何雕刻家和畫家也無法模擬的。
大峽谷兩岸都是紅色巨巖斷層,巖層嶙峋,堪稱鬼斧神工。華人公園內的這段峽谷,最窄的地方約6公里,最寬處為29公里。兩岸重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谷,真是無比的壯麗。此外,這里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卻又變幻無窮,會隨著太陽光線的強弱變幻成紫色、深藍色、棕色。這時的大峽谷宛若仙境,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
發現大峽谷
最先看見大峽谷的歐洲人是1540年的科羅納多(Coronado)遠征隊,而后來的發現則歸功于兩位西班牙傳教士加爾塞斯(Francisco Garces)和埃斯卡蘭特(Silvestre Velez de Escalante),時間在1776年。19世紀早期,誘捕野獸的獵戶們觀察了大峽谷,對西部進行踏勘和測繪的各式各樣的政府探險隊則開始記錄關于大峽谷的資料。至1870年代,繼鮑爾(John Wesley Powell)及其他一些人的踏勘之後,已不斷發表有關該地區的地理、地質、植物以及民族學方面的情況。
大峽谷國家公園
大峽谷國家公園建于1919年,占地4,931平方公里(1,904平方哩)。1975年由于增加了原先的大峽谷國家保護區和大理石峽谷國家保護區,又加上幾部分格倫(Glen)峽谷國家游樂區以及其他一些鄰近的地帶,公園面積大大地擴大了。連接大峽谷南沿和北沿的有一條長346公里(215哩)鋪平的路,還有一條橫穿峽谷的崎嶇小道。景色優美的車道和小徑可通到一切重要景點。騎騾子下峽谷,乘木筏和機動船順流而下,這些是觀賞大峽谷無限美景并身臨其境的極吸引人的方式。印第安人村莊和崖洞的許多遺跡,連同伴隨的石器,表明史前時期已有人居住。現在有5個印第安部落住在附近的保留區里。
地質歷史
盡管大峽谷那驚人的宏偉壯麗是它主要吸引人之處,但是它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方面,或許還在于峽谷壁上暴露的巖層中所顯示的地球歷史的時間刻度。大峽谷對地質事件的記錄廣泛而又從霍皮山顛所見大峽谷南沿處的丹納孤峰深刻,地球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可與之相比。然而,大峽谷的記錄尚不完整。存在著一些極大的時間缺口;有好幾百萬年因地層的缺失未被記錄下來,不是大量的地球物質因侵蝕作用而消失,就是幾乎沒有或一點兒沒有地球物質的堆積作用。因此,年代差別極大的地層組之間只隔著一個薄薄的不同層面,顯示出時間的極端不整合。
簡略地概括起來,大峽谷地層的地質歷史如下。大峽谷底上內峽谷的結晶的、旋繞的、扭曲的不成層巖石是花崗巖和片巖,年齡大約20億年。覆蓋在這些極古老的巖層上面的是年齡超過5億年的一層石灰巖、砂巖和頁巖。這些巖層上面是由更多的石灰巖、淡水頁巖和膠結的砂巖所組成的巖層,構成大峽谷兩壁上的大部,并代表一段持續超過3億年的沉積周期。覆蓋在這些峽谷巖層上面的是很厚的一套中生代的巖層序列(年齡在2.45億~6,640萬年),形成陡峭的孤峰殘體以及猶他州南部的朱紅色、白色和粉紅色的懸崖階地,但在大峽谷本身范圍內,這些都已全部被侵蝕去了。相對為近期產生的是覆蓋在上面的黑色的熔巖和火山錐,後者出現在大峽谷西南幾哩處以及大峽谷本身的西部,據估計,其中有些在過去的1,000年內曾經是活火山(參閱大峽谷統〔Grand Canyon Series〕條)。
科羅拉多河把大峽谷切割到一哩深是個相當近期的地質歷史事件,開始于不超過600萬年前,那時這條河開始沿現在的河道流動。科羅拉多河的流速之高和流量之大及其迅速向下游輸送的泥沙和礫古量之多,就是造成該河切割能量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因。在格倫峽谷大壩修筑之前,測得科羅拉多河的輸沙量為平均每日50萬噸。激烈侵蝕作用的條件是由該地區的隆起造成的,隆起使這條河的水道變陡了,于是就為深挖創造了條件。大峽谷的深度是由與這條河的切割作用,但是其寬度大原因則在于雨水、風、溫度以及化學的侵蝕作用,再助之以軟弱巖層的迅速磨損,所有這一切都使峽谷不斷地加寬了。令人驚訝的是,大峽谷是被一種逆動的過程所切割的,因為當該地帶逆著河流下切方向緩慢向上運動時,河流仍然保持在原地并且把巖層都切通了。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橫穿過面朝南的斜坡的東西向河道,以及有橫斷河道保持原狀的高原存在而不曾使河流偏轉。
環境是造成大峽谷的主要原因,其最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略,或是沒有被認識到。若不是由于周圍地區氣候乾旱的話,就不會有大峽谷。斜坡受雨水的沖刷理應早已把峽谷的兩壁清除掉,階梯狀的地形也理應在很早以前已經被挖掘開,這種與眾不同的風化刻蝕和這種斑駁陸離的巖石結構就不可能存在,「多色沙漠」(Painted Desert)理應已成過去,那風景如畫的「石碑谷」(Monument Valley)也理應只具有幾座圓圓的小山包了。
動植物的過去和現在
動植物化石在大峽谷的沉積巖中并不豐富,而且大部分限于原始的藻類及軟體動物、珊瑚、三葉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
然而,今天大峽谷范圍內的動物界卻是多種多樣而豐富的。常見的動物有種類很多的松鼠、叢林狼、狐貍、鹿、貛、紅貓、兔、花鼠和有囊跳鼠。植物界也是多種多樣的。峽谷的底部是柳和三角葉楊,這些在生長季節須有大量水分。在水分需要表的另一端是耐旱的植物,如絲蘭、龍舌蘭和許多種仙人掌。
在大峽谷的邊沿上,無論南沿或北沿,植物界都有很多種類。南沿有代表性的是發育良好的美國黃松林,還有分散的矮松和刺柏的植株。灌木植被中主要有矮櫟、山地桃花心木和大棵山艾。北沿上則是美國黃松、白樅、黃杉、藍云杉和白楊。在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植物界就又回復變異到荒漠的種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