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劇院簡介 - Teatro Colon
阿根廷--科隆大劇院(又叫哥倫布大劇院),著名劇院。其絕妙的音響效果,更完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七月九日大街廣場上,是座典型的文藝復興式的龐然大物。大理石走廊里有無數根圓柱如一尊尊雕像,有耀眼的金箔。多拉多沙龍更如鶴立雞群。滿屋黃金飾鍍,那一排排晶瑩透亮的棱形吊燈,把屋子映照得一片輝煌。巨大的禮堂,四壁金光燦燦,腳下鋪著紅色天鵝絨地毯,透出一派奢華。在2500個觀眾席外,還能容納1000個站著的觀眾。單是正廳前排就有632個座位,座位之間寬敞舒適。
科隆大劇院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鬧市中心,也是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七月九日大街廣場上的著名劇院,更是座典型的文藝復興式的龐然大物,僅次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米蘭拉斯卡拉劇院的世界第三大歌劇院。
科隆大劇院在街頭濃密的月桂樹的掩映下,既顯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建筑風格,又具有德國建筑宏偉堅固和法國建筑裝飾優美的特征。這座南美的著名大劇院,實際上還是一座豐富的戲劇博物館。在劇院的靴鞋收藏室里,陳放著4.2萬雙不同時代、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職業和身份的人穿的各種款式的靴鞋。從羅馬皇帝穿的華麗皮靴、公主纖足穿的水晶鞋、貴族夫人和小姐穿的軟底鞋一直到獵人穿的獸皮靴和山民穿的木鞋,琳瑯滿目。這里還收藏有一雙色彩絢麗的中國古代的靴子,那是1956年中國京劇團訪問阿根廷時,扮演“美猴王”的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穿過的“齊天大圣”的靴子。
科隆大劇院的附屬機構
科隆大劇院的附屬機構很多,簡直像一座小型的音樂城。有音樂學校、舞蹈學校、舞美設計學校,以及圖書館、檔案館、聲樂藝術博物館、古樂器博物館等等。劇院龐大的地下室中,有各種專門的服務性設施,像為戲劇、舞蹈演出而設的服裝廠、制鞋廠等等,設備一應具全,整座劇院擁有的職工,在1400人左右。劇院于1889 年始建,由名建筑師弗朗西斯科·塔布里尼設計,1908 年建成。
科隆大劇院科隆大劇院在街頭濃密的月桂樹的掩映下,既顯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建筑風格,又具有德國建筑宏偉堅固和法國建筑裝飾優美的特征。劇場大廳呈馬蹄形,面積7050 平方米,并圍繞著7 層包廂,擁有觀眾座位3200 個。廳內設有世界最大的舞臺,長35.25 米,深34.5 米。紅色的天鵝絨帷幕繡滿了典雅的圖案。大廳的穹頂還裝飾著阿根廷著名畫家烏爾·索爾迪畫的51 幅音樂舞蹈題材的繪畫。世界第一流的劇團、芭蕾舞團以及著名的歌唱家、鋼琴家、芭蕾舞大師和歌劇明星,都把能到這座藝術之宮來演出引以為榮。在靠近天花板的墻上,題滿了曾在這里演出過的各國著名樂隊和世界名劇的名稱。劇場內還有觀眾休息廳、藝術家休息廳、會議廳、宴會廳、排練場、練功室和交響樂團演奏廳等。每個廳里都有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樂隊指揮的塑像,走廊上則懸掛著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劇劇照、名畫和其它藝術品。
科隆大劇院-結構
內部結構劇院的大理石走廊里有無數根圓柱如一尊尊雕像,有耀眼的金箔。多拉多沙龍更如鶴立雞群。滿屋黃金飾鍍,那一排排晶瑩透亮的棱形吊燈,把屋子映照得一片輝煌。巨大的禮堂,四壁金光燦燦,腳下鋪著紅色天鵝絨地毯,透出一派奢華。在2500個觀眾席外,還能容納1000個站著的觀眾。單是正廳前排就有632個座位,座位之間寬敞舒適。這棟建物有意大利也有法國式,它在夏天不演出,但供人參觀,有固定開放,內部又是個富麗堂皇,可容4200觀眾,不同樓層不同票價,這個馬蹄形的劇場面積7000m2,舞臺寬35.25m,深34.5m,是世界最大的舞臺。 入口的正門,有高大的前廊,廊柱,門檻,墻面,臺階,扶欄,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劇場大廳呈馬蹄形,面積7050 平方米,并圍繞著7 層包廂,擁有觀眾座位3200 個。廳內設有世界最大的舞臺,長35.25 米,深34.5 米。紅色的天鵝絨帷幕繡滿了典雅的圖案。大廳的穹頂還裝飾著阿根廷著名畫家烏爾·索爾迪畫的51 幅音樂舞蹈題材的繪畫。世界第一流的劇團、芭蕾舞團以及著名的歌唱家、鋼琴家、芭蕾舞大師和歌劇明星,都把能到這座藝術之宮來演出引以為榮。在靠近天花板的墻上,題滿了曾在這里演出過的各國著名樂隊和世界名劇的名稱。劇場內還有觀眾休息廳、藝術家休息廳、會議廳、宴會廳、排練場、練功室和交響樂團演奏廳等。每個廳里都有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樂隊指揮的塑像,走廊上則懸掛著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劇劇照、名畫和其它藝術品。
科隆大劇院-設計
劇院于1889 年始建,由名建筑師弗朗西斯科·塔布里尼設計,1908 年建成。19世紀末,隨著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到處都在建造劇場,這種形勢,激發了著名建筑設計師佛朗西斯科•塔布里尼建造一座大劇院的創作靈感。他的設想是要使這座大劇院超凡脫俗,讓世界上所有的劇院都黯然失色。不幸的是,劇院1889年動工,這位雄心勃勃的建筑師1892年便離開了人世。此后由維克多•米諾和朱麗奧•多爾莫繼承了他的事業。1908年5月25日科隆大劇院終于落成。米諾本人是這樣評價這座大劇院的: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為基調,在其法國式的建筑中,加入了雍容、華麗、多樣以及一種異乎尋常的超凡脫俗,此外,還兼有德國式的堅固。科隆劇院是按照19世紀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歐洲大劇院的傳統建筑形式設計的,具有濃郁的歐洲古典劇院風格。既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建筑風格,又有德國建筑的宏偉堅固和法國建筑優美大方的特點。劇場呈馬蹄形,周圍有三層包廂、四層樓座,設有總統和市長專人包廂。劇場內的主調顏色是大紅和金黃。樂池可容120人并可由升降機抬高到舞臺水平,供大型交響樂或交響合唱隊演出使用。舞臺長35?25米,寬34?5米。1931年安裝了轉動舞臺,便于更換舞臺背景。世界很多著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都曾來此登臺演出,在劇院的大廊廳"金廳"還時常舉行藝術報告會和小型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