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圣保羅大教堂
巴西圣保羅大教堂該教堂始建于1913年,直到1954年才建成,并作為慶祝建市四百周年的活動對外開放。它的前身是殖民時代的大教堂,整個工程由馬克西米利亞諾建筑師設計建造。在藝術特點上,它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教堂的地下墓室安放著包括原印第安酋長在內的名人的靈柩。每扇玻璃窗上都反映著圣經里不同的宗教主題。里面還有多達一萬個聲管的意大利管風琴以及包含65 個小鐘的大套鐘。教堂前面的廣場從16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每次盛大宗教游行的出發點,正中央的“零起點”是測量圣保羅和其他城市距離的起點。主教堂從2000年開始關閉,進行裝修,耗時兩年多,花費三千萬雷亞爾,到2002年的九月份才恢復對外開放。
中世紀的羅馬教堂有一種從古典建筑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帶冷峻的、嚴肅而端莊的美,它們采用了拜占庭時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結構,重新組合了門廳、后殿及堂內的祭壇、凱旋拱門,給了它們一種新的秩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教堂一般都是設在長方形的地基上,內部的各個空間用長排的雄偉大圓柱進行分割。如果你在看慣了輝煌精致的巴羅克風格教堂之后,想領略一下中世紀教堂的風采,那么,就去城外的圣保羅大教堂吧。雖然它是于本世紀初在原教堂的余燼中重新修建的,但屬原教堂的忠實翻版,完全保持了古羅馬君士坦丁風格教堂的特色。
巴西圣保羅大教堂圣保羅大教堂坐落在離奧萊里亞耐城墻兩公里遠的空曠區域,初建時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為此被人們稱作“城外的圣保羅”。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據說是傳教者圣保羅為主殉道的墓上筑起了這座教堂。墓地附近有三個緘口苦修會修道院。傳說圣保羅被異教徒斬首之后,頭顱落地時反彈著跳了三下,頓時地面上涌出了三股清泉,修道院就是筑在泉眼邊上的。395年,羅馬皇帝奧瑙里奧在任時,教堂被擴建,自此直到16世紀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落成,城外的圣保羅教堂一直是羅馬最大的教堂。從13世紀至15世紀,教堂一次次被修繕美化,許多藝術大師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成果,這里集中了珍貴的鑲嵌畫、壁畫與浮雕,享有藝術寶庫的美名。
1823年7月15日,由于整修時的疏忽,描金的木制天花板意外起火,烈焰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幾乎完全吞噬了這座輝煌、罕見的古羅馬教堂,除了正門的一部分、大廳的凱旋拱門和十字耳堂及廓庭花園之外,所有其他部分都付之一炬。法國作家司湯達當時正在羅馬,對這一不可彌補的慘劇,他在《羅馬漫步》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火災發生的第二天,我去了圣保羅。它給我留下了一種莊嚴同時凄麗的美感,恰如奠扎持的音樂一般。災禍留下的可伯痕跡還是如此活生生地展現在那里,教堂內堆滿了半焦的冒著青煙的檀梁,被劈開砸斷了的大圓石柱仿佛時刻有倒下來的危險。深深震驚了的羅馬人到這里祈禱,來看他們被火燒掉了的教堂。”雖然司湯達“毀掉也是一種美”的嘆息呈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遭受的巨大損失面前顯得膚淺;但他的描繪給后人留下了火災之后的真實場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教廷決定重新修建圣保羅大教堂,并聲明將在所有文字和繪畫資料的基礎上,盡量按原教堂的結構和規模重建。鑒于工程的巨額需要,教廷不得不向全世界發出了集資的邀請;這一計劃立即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除了提供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之外,很多國家元首還為此捐贈了珍貴的建筑材料,埃及總督贈送了雪花石膏圓柱和鑲片,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送了大批孔雀石,后來被雕成大殿內的祭壇。修筑工作整整用了一個世紀的時光,它的竣工是以大殿內一百根大理石圓柱的完成為標志的。重建的圣保羅大教堂宏大莊重,忠實地再現了教堂的昔日風貌,但仿佛始終有一層談談的薄霧籠罩在它的周圍,也許是因為它地處城外,也許它不象其他教堂那樣古老,那樣豪華,還有許多說不清的原因,除了虔誠的朝圣者外,游人似乎不太喜愛這只從火災余燼中飛出來的鳳凰。
巴西圣保羅大教堂一到圣保羅大教堂,即使不了解它的歷史,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對它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它的正六前的四方形門廊庭院是原教堂沒有的,這里綠草如茵,幾棵巨大的熱帶棕櫚在草坪上投下它們安詳的影子。庭院四周的高大圓柱顯得肅穆莊嚴,你在他們中間緩緩走過,抬手撫一下圓潤光滑的大理石,一股刺骨的冰涼透過手心直侵入肌體,你會不由地打一個寒戰,趕緊垂下手來。你不能解釋為什么這里會有如此的氣氛。傲然挺立的圓柱似乎顧影自憐,拒絕人們的愛扶。同樣是地中海的驕陽,同樣有碧綠的草地和茂盛的灌木,這里卻不同于其他教堂,那高高的、美麗的熱帶棕櫚給人帶來的一向是活力和暖意,在這庭院里卻顯得格外孤獨。庭院的中央立著一尊圣保羅的雕像,他面目嚴肅,一手持寶劍,一手拿著給眾教徒留下的告別信:“我一生經歷了艱辛和困苦,我堅守了我的信仰。如今人生的旅程已盡,我預備為主的事業而獻身……”也許從這些話語你能明白一點教堂的悲涼氣氛吧。抬起頭來,眼前是由梵蒂岡鑲嵌藝術大師們集體創作的大型鑲嵌畫,在太陽的直射下閃閃發光,顯得壯麗豪華,但那淺藍色的基調與周圍的雪白大理石相襯,更有超凡脫俗的味道。或許這是人為的一種冷調子,想引人步入純凈的天上世界?
一跨入大殿,你頓時會生出一種迷茫無助的感覺來,巨大的空間內一百根高聳的圓柱莊嚴地托起一個個半圓的拱門,柱頭精雕的花葉燦爛奪目,你不由得會有一種錯覺,這難道是一座被完整無缺、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的中世紀大教堂嗎?沿著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你昂著頭徑直向前走,像是要迎著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似的走著,你的身后,孤獨的足音在空曠的大廳里回響。柔柔的光從高大的弓形窗戶里射進來,你會突然被那窗玻璃上美麗的波浪紋所吸引,一徑走到它的下面,這才發現鑲在窗框上的是被削得極薄的、打磨得極光滑均勻的鈣質雪花石膏片。于是你忘情地一扇一扇地看過去,圍著大殿整整走了一圈。那淡黃的透明底上泛著橙色、淺綠色、灰色、雪白色的紋,曲曲折折、裊裊婷婷,深的如烏云壓頂,淺的如煙似霧,竟找不出一塊重復的來。停下腳,你才明白這里頭的光為何是如此柔和,如此朦朧。
大殿的盡頭是教宗祭壇,除了教皇之外,沒有任何人有權在此主持彌撒。祭壇的上方是一個13世紀制作的絢麗的華蓋,在火災中幸虧它上方凱旋拱門的保護才沒有被毀掉。祭壇的位置正設在圣保羅的墓上。如果你是個有心人,那么沿著大殿轉的時候會發現大圓柱壁上的小圓框,每一個框中都有一位教宗的鑲嵌肖像,共二百六十五尊。說實話,除了專修天主教歷史的學者會移步逐一辯認,很少有人一一看它們,更沒人能道得出教皇們的故事來了。
從大殿右邊的門出去,你就來到了圣保羅大教堂的廊柱花園,這是1823年火災中沒有被焚毀的珍貴部分。它精美雅致,與教堂前肅靜的庭院和空曠的大殿相比,顯得更溫馨美麗。廊柱花園建于13世紀,是瓦薩萊多的杰作,也是現存的13世紀最典型的建筑與裝飾相結合的作品。廊院屬阿拉伯科斯馬特斯風格,它的結構是這樣的:精致秀麗的雙排小支柱托起高雅的拱頂,柱子的制作分光滑型、雙重型、扭曲型等,一部分的柱身完全是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這回廊的內側陳列著許多浮雕碎片和不完整的雕塑,都是從火堆里搶救出來的古物。也許是廊院的異國情調,也許因為它小巧玲瓏,這里竟是整座大教堂中最溫暖、最有人情味的地方?;▓@中央的淺盆小噴泉的池底靜靜地躺著幾枚硬幣,時時有人彎腰捧起圣水澆濕前額,然后劃著十字笑盈盈地離去。栽在草坪四周的是各色玫瑰,幾朵淺黃的正在凋零,花瓣落在黑土上顯得很安詳,它們的身邊,一叢深紅的花在怒放。
巴西圣保羅大教堂圣保羅大教堂殿內的懺悔亭的小紅燈被點亮了,在這龐大的空間里如同無垠的天空中的幾顆弱星。一個老婦人跪在那深色櫻桃木雕的小間前,雙手托在胸上,顯得孤零零的。你望著她布滿皺紋的臉和身邊的采購袋,猜想她的懺悔也許只是一種尋求寬慰的方式,因為小亭的里頭有在耐心地傾聽她,一如既往地安撫她,再三表示永遠不會拋棄她。安慰和關注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特別是在人生最后一站,許多人會顯得無助和孤獨。你重又轉向后殿的巨型鑲嵌畫,那上面的天主眉目和善,他望著你,望著在他腳下延伸的直排圓柱,望著向外開著的門,欲語還休,仿佛那句神秘的話永遠凝在了他含笑的雙唇上。他知道,每一個進到這里的人,只要望著他的眼睛,就能讀懂那句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