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初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宋擴建至三百多間,賜額“沖佑萬年宮”,每年仲秋在宮觀中祭祀武夷君、皇太姥?,F存有兩口龍井和萬年宮、三清殿。兩口龍井按“天圓地方”的構思建成。一口井內外壁都是圓形,象征“天”;另一口為方形,象征“地”。兩口井寓含通天入地之意。從宋徽宗至寧宗喜定年間,有劉子、朱熹、陸游、辛棄疾、葉適、呂祖謙等25人至沖佑觀任提舉,主管祠事。萬年宮現在是朱熹紀念館。宮內有兩株千年桂樹,相傳是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李良佐建觀時所栽。以后枯死一株,到了宋代,朱熹補種了一株。兩株桂樹龍盤蛇曲,被稱為“桂花王”。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后僅留下幾間空房。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三清殿現在是國際蘭亭學院所在地,殿內有四塊珍貴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龔一清和現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