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頭鄉的高北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世界文化遺產景點之一,是永定土樓的代表之一, 樓群分布于永定縣東南的高頭鄉11個自然村內。景區里有“圓樓之王”美譽的承啟樓和歷史悠久的五云樓、世澤樓以及有“博士樓”之稱的僑福樓等土樓,眾土樓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呈現一派美妙無比的田園風光。
高北土樓群大多為江氏后代居住,江氏祖先“江百八郎”與元代中期從今龍巖上杭縣遷至高北,明嘉靖年間始建“五云樓”,后因樓內人口過于密集,于明崇禎年間開始建承啟樓。十八年后承啟樓建設完工。上世紀五十年代建“世澤樓”,后于六十年代又建“僑福樓”等一批土樓。從而形成了今天的高北土樓群。
承啟樓——土樓之王
承啟樓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
全樓由4個環形相套的高樓大廈組成:第一環承重土墻底厚1.5米,頂寬1.1米,高4層12.4米,圓周長229.4米,每層內部空間用抬梁式木構架鑲嵌泥磚分隔成72個房間;第二環高兩層半,每層44個房間;第三環為平房,36間;第四環是廳堂院落。整座圓樓所用木料千余立方米,磚瓦100多萬塊,土石砂灰總量在1200萬公斤以上。全樓的公共設施,除頗具規模的廳堂院落外,有2口水井、一個大門、3個中門、8個側門、8個檐廊拱門、8個防衛巷門、上百米供層樓之間垂直交通的樓梯和連接各個空間總長約1.5公里的走廊.鼎盛時期,居住80多戶600多人.
承啟樓位於永定東部,坐落在古竹鄉高北村“金山古寨”南麓、“晚寺聞鐘”庵前、“曲水臨流”北岸,與高南村的“南峰煙雨”遙遙相對。它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左右是高低錯落有致的鄰居房舍,前面是一派開闊的山村田野。登樓憑眺,可以了望金山古寨懸崖峭壁的風竹寒松,可以放眼南峰煙雨意境空朦的峻嶺云峰;俯首臨窗,可以瀏覽清溪岸畔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新畫面,可以領略鄉間農民勞作的田園風光。
1981年,承啟樓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與北京天壇、秦皇島天下第一關、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古跡媲美,隨后其圖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制成中國民居郵票向國內外發行。《中國古代建筑史》、《中國住宅概說》、《中國建筑簡史》、《建筑師》、《福建民居》、《人民畫報》、《福建畫報》等幾十家出版單位出版的書刊,也先后對它奇特的外部造型、精致的內部結構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作過大量圖文并茂的報道
承啟樓里保存著當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題匾數十個,最珍貴的莫過于楠木壽屏了。這件稀世奇珍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啟樓創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鏞7旬壽辰時,朝中尚書、京城太學士們合贈的。壽屏由12扇楠木板連接而成,雕刻面積達15.03平方米。正面中間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儀拜壽圖》,上下兩邊分別為《二十四孝圖》和《四季圖》,雕刻著從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凡187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據說不久前有人出八千萬元購買,被承啟樓人斷然拒絕。
4部樓梯,400個房間,假如你要每個房間住上一天,那么你一年也住不完。承啟樓最多的時候住過80多戶人家,800多人。你想一想吧,傍晚時分,田地勞作的人回到樓里,學堂讀書的孩子回到樓里,大人們在廊道上說著話,孩子在三環樓之間捉迷藏,家家戶戶燒火做飯,灶間亮起燈火,那是多么熱鬧的生活畫面。安定、祥和、溫飽、快樂,這正是土樓人所期待的生活夢想。
世澤樓
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為長方形土樓,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坐北朝南,占地約5100平方米。高4層。寬40.8米,11開間;長41.2米,12開間。每層38開間。主墻厚1.6米,一、二層不開窗。一、四層為內通廊式,二、三層四面各有兩間伸至回廊外邊,不能相通。二層以上不設廳堂。樓內側每隔一間以生土墻承重,每兩間之間以土坯磚相隔。中廳已廢,兩側為石木或土木結構單層廂房。后廳為祖堂,上方懸掛匾額“邦家之光”。全樓設4道樓梯、1座大門,內院兩邊各有1口水井。樓門石刻楹聯為“世傳勿替家聲遠,澤本遺風椒衍長”。 緊鄰承啟樓,兩樓相距不過十多米之遙,樓頂屋檐方圓結合,形成一線天式的景觀極具觀賞性。
五云樓
俗稱“不倒樓”,離承啟樓百米之多,特點是沒有石砌墻基。建于明朝永樂年間,已閱歷590多年滄桑變化,是高頭鄉江氏家族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考古價值。樓前墻體向內已傾斜1.5米,近100年了卻穩而不倒,讓中外游客和專家嘆為觀止。
僑福樓
被稱為“博士樓”,原有住戶大多遷居海外。建于1962年,內通廊式,祖堂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