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又是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215平方公里,地跨仁化、曲江兩縣、由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三大景區組成。其中韶石山景區距市區僅十多公里。開發較早的丹霞山景區目前是主景區,距韶關市區50公里。它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墻、石橋380多座、巖洞36處,由三級絕壁和三級平坎構成三個景觀層:下層是錦石巖景觀層。這里的石壁五色交錯,四時變化,丹霞山“三十六洞”中最大巖洞“錦石巖”就懸掛于臨江的百丈峭壁之上。北宋時僧人法去為這里的奇洞妙景所吸引,遂將此地開辟為佛家凈土,共建庵堂18座----這便是丹霞山風景建筑的開端。如今,當年的修筑大多不在, 現存的一座尼姑庵,是1981年重修的。
這次重修,除修復原有佛象外,還新塑了觀音菩薩及其三十二“應 身”(即變化身),其神態各異。趙真誠初先生曾賦詩贊:“摶泥造像無疲厭,馳想敦煌嘆昔賢”該層沿 途還有夢覺關、通天洞、一線天、馬尾泉等景點。 中層為別傳寺景觀層。別傳寺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為明末搞清義士、高僧澹歸和尚所建,是嶺南十大叢林之一。該層的主要景觀有杰閣晨鐘、松 澗濤風、竹坡煙雨、雙池碧荷、鴛鴦樹、別有天等。山上摩崖石刻,年代最早且字體最大者為南趙汝耒所書“錦巖”二字,每字大逾五尺;字數最多者為明末李充茂所書《丹霞山記》,全文1344字。從別傳寺出來,在二關門后沿鐵索攀登上一道幾乎是垂直的石級小路,便來到了丹霞山的最上層---山頂景觀層。
這里不但是觀日出的最佳去處,而且還有螺頂浮屠、乳泉春溜、玉臺爽氣、虹橋擁翠等古今稱頌的景觀,澹歸和尚墓地也建在這里。丹霞山下,有一座狹長形的水庫“翔龍湖”。環湖有三巖、六洞、一十八峰、山光水色,十分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