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余年之久。
大西安市的大小雁塔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不但在我國,在世界上也頗有名氣。
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鼓樓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北院門南端,東與鐘樓遙遙相望,基座用青磚砌成,寬52.6米,南北深38米,高7.7米,面積1924米,從地平面到頂高33米。樓基正中有南北拱門洞,北達北院門,南通西大街,鼓樓呈長方形,結構為重檐三滴水式,非常堅固。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11年歷史。據傳,古時候樓面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與鐘樓的大鐘形成“晨鐘幕鼓”的盛世風采,故稱鼓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