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位于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建。鼓樓是一座單體木結構古建筑,共兩層,整體建筑坐落在高約3米的磚石結構臺基上。二層樓上原有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隨著世事滄桑更鼓大部分遺失,現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米,用整張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處,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者的罪證。1986年初又按原狀復制一面大鼓同時陳列。鼓樓一層為服務部,二層為展室,先后舉辦過“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展”、“"90東城文物展”、“北京老店鋪招幌展”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磚石樓體的鐘樓通高47.9米,共二層,下部為磚石臺座,底樓四面各有一座拱門,有石階可達二層樓。二樓四面亦各有一座拱門,門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報時用的大銅鐘懸掛在二樓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兩側吊一根兩米長的圓木,供撞鐘使用。鐘高5.4米,體厚0.27米,重約63噸,是中國最重的大鐘。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純厚綿長,圓潤宏亮,京城內外方圓十數里均可聽見。過去每日早、晚各撞鐘報時一次,每次報時要撞擊108下,俗稱“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百零八”。
過去,鐘、鼓樓的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1924年隨著清遜帝溥儀被逐出故宮,鑾儀衛也隨之消失,鐘樓就不再做報時之用了。
鼓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齊政樓",后毀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毀于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宮室的同時,又重建了鼓樓。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樓遭雷擊被毀后重修。后又分別于清嘉慶五年、清光緒二十年、新中國成立后,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鼓樓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建筑。
鐘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毀于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再次重建,兩年后竣工。重建時為了防止火災,整個建筑采用磚石梁拱券式結構。鐘樓南門正中矗立著"乾隆御制碑"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鐘樓的情況。
鐘樓通告4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
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鼓樓懸鐘"晨鐘暮鼓"循律韻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度。清朝的衰亡,使鐘鼓樓逐漸失去了為古都報時的功能,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方法,于1924年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徹底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