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在貴陽市花溪南12公里處的213國道旁。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四周筑有城墻,分內城和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城墻上筑有敵樓、垛口、炮臺。氣勢宏偉的定廣門 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600年前的軍事古鎮
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為青巖位于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于是在驛道上設置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于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巖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后駐下屯田,“青巖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巖堡”。交錯密布于鎮內的明清古建筑,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
古巷里住過名人、出過狀元
青巖靠山,整個青巖鎮是用石頭砌成,石板房、石頭墻、石坊、石街和石巷。青巖很大,象“迷魂陣”一樣的石巷遍布全鎮,在這些青石巷子之間有無數的門臉,門臉上的風格以主人的品味而定。門臉上貼著的年畫具有濃郁的貴州特色。
青巖人為之自豪的是歷史上為出現過“偉人”,貴州第一狀元趙以炯的“趙狀元府第”,已成為觀光點。
一鎮四教,各念各的經
外來的文化也是通過小路悄悄地進入古鎮的。宗教的影響尤為典型,在中國的古鎮中已很難再有青巖這樣的“四教合一”的風景了。在青巖,佛教和道教寺廟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廟雖然談不上規模宏大,但布局嚴謹,有不少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出廟門不遠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們聆聽著白發蒼蒼的老先生講解《圣經》。還有道教的宮觀,在裊裊的青煙中傳出道家的禱文。
歷史在古牌坊下走過
牌坊是青巖古鎮的標志。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在僅存三座。北門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定門外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歲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寬9米,呈四柱三間四阿頂式。四立柱南北兩面有石鼓護柱或獅護柱。節孝坊的正中橫梁上刻有空雕“二龍搶寶”、“五龍圖”,雕刻十分精美,中間還嵌圣旨立匾。貞節牌坊下不知走過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游客,也許并不知道將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樣的代價,人們贊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