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同江市與撫遠縣交界處,總面積21835.7公頃。地理位置為東經133o34′38″—133o46′29″,北緯47o42′18″—47o52′00″。 位于黑龍江省同江市與撫遠縣交界處,面積21835公頃,1984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原始沼澤生態系統及珍禽。
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84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以保護水生、濕生和陸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組成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東方白鸛、丹頂鶴、白枕鶴、大天鵝等珍稀瀕危動物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三江平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同時又是東北亞候鳥南歸北遷的重要繁殖地和停歇地,每年來此繁殖的水鳥達數十萬只。區內有野生動物284種,鳥類174種,其中國家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有: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枕鶴、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烏雕、大天鵝、鴛鴦、細嘴松雞等10種;野生植物有1012種,其中國家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胡桃楸、刺五加、黃蘗、黃芪等6種。另有《中日候鳥及棲息地保護協定》中受雙方共同保護的鳥類有97種;《中澳候鳥及棲息地保護協定》中受雙方保護的鳥類有15種。
一、 自然條件:
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三江沖沉積平原,地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相對高度差3米,由西南向東北呈微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10000,根據地形部位高低分為階地和河漫灘兩個類型。
(1)一級階地:在保護區內面積大,無任何切割現象。由a1+1Q3上更新統沖積、湖積二元組成,地表覆蓋5.65~14.5米粘土、亞粘土,階地內多沼澤洼地,粘土沿濃江河右岸地形局部隆起,相對高差1~1.2米。
(2)低河漫灘:分布在濃江河、沃綠蘭河兩側,呈條狀、蝌蚪狀分布,與一級階地相接壤,河漫灘由重沼澤組成,即a+b Q4,為全新沖積沼澤沉積層。
保護區土壤主要為白漿土和沼澤土。
白漿土分為崗地白漿土、草甸白漿土和潛育白漿土三個亞類。面積為11311.18公頃,占總面積的51.8%。白漿土主要分布在島狀林下,黑土層厚10~20厘米,目前少量開發,計劃退耕還林。草甸白漿土,為平坦地區,生長小葉樟雜草類。潛育白漿土,分布低洼處,低平地,土壤肥沃。
沼澤土主要分布在濃江河河灘上,面積為4105.1公頃,占總面積的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