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自唐代開辟以來,一直是潮州著名的旅游風景區。這里峰巖石刻自成一體,亭臺樓閣千姿百態,四時花卉爭妍斗艷,古跡傳說豐富多彩。潮州西湖曾被稱為全國三十六處西湖之一,又是潮州一處有悠久歷史的名勝古跡。全省三大著名摩崖石刻群之一——葫蘆山摩崖石刻便在西湖公園內。 西湖的葫蘆山主峰上,有以飛鳳佇立為造型的新塑建筑物——鳳座。西湖湖水清澈,波平如鏡。春日里,春光明媚,岸柳飄舞,湖中游魚,忽聚忽散;如遇春雨霏霏,空朦一片,湖中之魚,若隱若現,漁翁乘筏,拋網捕魚,甚有詩意。因此,“西湖漁筏”向來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
潮州西湖,山倚湖蒼翠,湖傍山青黛。昔時是潮州古城的護城濠,俗稱“城壕池”。今天隨著城市建設重心的西移,這里已成為古城區與新城區綠色的分水嶺,也是名城騰輝一脈相承的紐帶。在貫徹實施“保護古城區,建設新城區” 的城建方針中,兩者當互相兼顧、齊驅并進。假若潮州的城建規劃已定位在山水園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區一片碧綠的園林肺葉,堪稱新世紀環保城市的綠色明珠。
西湖古昔是韓江的支流,也是崩堤沖成的瘦大湖。據《方輿紀要》載:“綿亙十余里。”到了唐代筑了北堤,才把它與韓江切斷,成了寬闊長形的大湖。唐肅宗乾元年間(758-759年),皇帝下詔,天下臨池帶郭處設置放生池八十一處,這西湖便是其中一處(過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現在湖心亭南側有一池,稱為放生池)。因與西湖依傍的葫蘆山,對護衛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歷代官府均重視對它的修筑、浚疏。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知軍州事林驃及知州林光世,他們對西湖和葫蘆山都有不少建設。林光世還寫了篇《浚湖銘》留世。到了元代,潮州戰亂把西湖景物毀了不少。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墻,采用去大批石塊,還把湖填了一半,稱作城壕。后來曾陸續重建一些景觀。到了清朝,因屢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數被毀。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還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 之亂。劉進忠的反清,又使西湖變成挖壕溝、圍柵欄、設炮臺的兵家要塞。到了民國時更被軍閥洪兆麟占為私家園--“洪園”。故有人把西湖的簡史概括為:始于唐、著于宋、毀于元、盛于明、蕪于清,民國不清不明,于今湖綠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