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炮臺位于鎮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臨水貼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加強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視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納鄧廷份、關天培的建議,鞏固東北角山根與對面江心上了橫檔島構鎖兩道攔江排鏈,攔截入侵之敵,使航道東西、上下左右,構成嚴密的火力交叉網。鴉片戰爭前夕,其防御體系幾使英人震懾,由于琦善拱手媚敵,拆卸軍防,以致銅關毀鎖,門戶洞開。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先克橫檔,然后集兵強攻威遠,其時,島上駐軍無援,數百官兵與敵肉搏陣亡,炮臺陷落后被毀。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豐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摧毀,至光緒八年(1882)由總督張樹聲奏準修復。
威遠炮臺與鎮遠炮臺、靖遠炮臺相連,是珠江咽喉的“鎖喉骨”,炮臺雄偉壯觀,炮臺平面呈半月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巖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筑。全臺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臺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暗炮洞后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后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墻,墻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
炮臺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藥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臺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制著煙臺兩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臺背山面海,內有廣闊的平地回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進行維修,現大部分保存尚好。鴉片戰爭博物館在這里設立了威遠炮臺管理所,常年堅持向國內外游客進行開放。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威遠炮臺、海戰博物館上就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