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碣石鎮玄武山麓,占地面積15公頃,風景怡人,文物薈萃,是閩南語系海內外信仰的中心。元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古寺,現為陸豐縣佛教協會所在地。廟宇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改建為玄武廟,明代萬歷五年擴建為元山寺。經明、清、民國幾次修葺,現已頗具規模。元山寺氣勢磅礴,建筑非凡。依山勢遞筑為一組四合院的對稱式宮殿群體廟宇,三進殿宇沿多次臺階直通正殿,廟宇格局設計精確,遮陽曲徑四通八達,有山門、前殿、中殿、配殿、廳堂、僧房和廊廡等建筑物99間。其整體建筑融宗教建筑、宮殿建筑、民居建筑、園林建筑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筑特色。它建筑結構嚴謹,重斗疊拱、高脊飛檐、雕梁畫棟、傳統瓷貼,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術。寺內金碧輝煌;正門上雕龍畫鳳,裝飾精美;門兩邊兩只石獅威武有生氣,宛若兩個盡職的衛士日夜守護著元山寺。
一進寺門,可看到里面陳列著眾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有:宋代的“北極真武”銅鑄像,明代的“釋加牟尼”木雕像和宣德香爐,還有清代同治皇帝書賜的“威宣嶺表”匾額,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書贈的“水德靈長”匾額和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題贈的匾額共3面的“中華文化名匾”。元山寺是粵東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廟宇之一,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風景名勝區。元山寺的背后是“福星壘塔”(俗稱“玄山塔”)。該干塔為八角形,共3層,高18.8米,塔基周長24米,共用5340多塊規格的花崗巖疊成,是一座巨形古藝建筑。塔內有螺旋石梯。拾級而上,第一層是 “三元宮”,宮名由商承柞題寫,第二層是“文昌殿,殿名由李妮題寫;第三層是“魁垣”,兩字由秦萼生題寫。塔的每層四周群龍含珠,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數只銅鐘掛于頂層,風吹叮當作響,聲清韻圓。底座四周刻有飛禽走獸,逼真活脫,特別是前面含珠的石獅,更是活靈活現。
該塔始建于萬歷五年(1577年),為土塔,稱 “福星亭”;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改建為文昌閣;清代咸豐戌午年為颶風所毀;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改造為八角形三層閣式石塔,始稱 “福星塔”;文革期間的庚戌年臘月炸毀,1981年重建,為花崗巖石塔。它歷來是南海碣石灣的導航標志,有“佛燈引明”之稱。登上塔頂,碣石鎮建筑盡收眼底,遠眺可見浩翰的南海,周圍的風景迷人,令人心曠神怡。此處名為“碣石觀海”,是陸豐舊八景之一。 元山寺前面有一古戲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文革期間被毀,80年代復建。臺基高1.5米,面寬22米,造形古樸,氣勢雄偉,各種木刻石雕,人物花鳥,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臺內還懸掛有清代廣東金石文學家探花李文田題刻的“臺閣文章”匾額。元山寺戲臺是目前廣東省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廟宇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