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寺,位于雁洋鎮境內的陰那山麓,離梅州城46公里。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創始人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圓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壽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靈光寺,現正門石匾上所刻“靈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寫的。 靈光寺依山建筑,面積10000多平方米,自古遠近聞名,吸引大量游人參觀,為什么呢?因為靈光寺有“三絕”。 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干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這就是稱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柏”。此柏樹是建“圣壽寺”之前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一千 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樹也死了近四百年,卻與生的那株幾乎同樣高大,前幾年,珠江電影制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株樹為背景。
其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煙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煙薰人,是什么原因呢?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這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制的長方木構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稱為菠蘿頂,結構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筑藝術的杰作。在我國這樣的菠蘿頂僅有兩處,另一個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這個菠羅頂妙就妙在它會把大殿內的香煙及時吸到殿頂迅速排出,而不會使殿內游人被煙嗆著
其三絕是大雄寶殿后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梅州標志性建筑——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建筑——圍龍屋。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和“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巖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