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沿,地理位置優越,扼西江與粵西沿海交通之門戶。下轄臺山、新會、開平、恩平、鶴山等五市,稱為五邑,人口33萬,面積175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僑鄉。
江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山水園林比比皆是。最熱門的旅游地是臺山的上川島,面積150平方公里,是廣東沿海最大的島嶼,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此外,下川島、小鳥天堂、崖門古戰場、大雁山風景區、圭峰山風景區等均是五邑著名的旅游點。
小鳥天堂位于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 “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三百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個水中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面積達一公頃的“獨木林”,泥墩也成為綠島。島上的榕樹長期棲息著數萬只的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形成“獨木成林古榕樹、百鳥出巢、百鳥歸巢”三大自然奇觀。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游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于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
小鳥天堂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后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2]”從此得名。
歷來深受游客贊譽的小鳥天堂,2002年重新規劃擴建,并對動、植物自然生態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化,形成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集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閑旅游于一體,充分展現旅游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
小鳥天堂的鳥類以野生鷺鳥居多,還有毛雞、麻鶴……白鷺晨出暮歸,灰鷺暮出朝回,他們依時有序,互不干擾,極有風度。每于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嘎嘎呼喚,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為壯觀;那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人間那得幾回聞”。除了觀鳥聽鳥,還可欣賞綠樹碧水與藍天白鳥相映成趣的優美景致和享受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河上休閑樂趣。
人們常這樣來形容概括小鳥天堂的特點:
一棵380多歲,獨木成林15畝的奇樹——水榕樹
一群鳥相依,天生天養的百年神鳥——鷺鳥
一篇二十多年風行全國學生的巴金名文——《鳥的天堂》
一個著名理論的發詳地——“榕樹并效應”
一幅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然歷史畫卷
小鳥天堂古巨榕為桑科榕屬植物中的水榕,亞熱帶陽生常綠樹種,花序單個或成對生于已落的葉脈,果實扁球形,7-12月果熟。分布于我國東南部南部以及西南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也有分布。
早在寧朝,這里有一條村莊,叫“天馬村”,到明朝萬厲年四十六年(據天馬村陳氏族譜記載為1618年),村里人口增多,食水不足,村民們于是在村前挖了一條河,這條河叫“天馬河”“,河挖了以后村里連續幾年遭災遭禍,不少人家破人亡。有一天來了一們江西的風水先生,這位大師說:從銀洲湖經金牛頭流來的水是淌金流銀的,但這條河流不合適,河流向東,人物兩空,要保平安,過好日子,就要在河中心造一個“墩”擋水,村民按大師的指點,挖土運泥在河中壘起了一個“土墩”,土墩做好后,有位村民把一株榕樹枝插在土墩上,幾年后,不知不覺這株榕樹竟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并引來了成千上萬的鳥類棲息繁衍,由于繁盛的榕樹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魚是食料以及受到鄉規民約的保護,所以保留至今,就形成了“雀墩”,“小鳥天堂”。[3]
1、觀鳥長廊:約一公里左右的長廊可以讓你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野鷺美態。
2、榕蔭水道:坐著充滿嶺南水鄉特色的搖擼船穿越“原始亞馬遜” 榕蔭水道,繞三島沿天馬河與野鷺
親密接觸,并欣賞本地特色的水上民歌——咸水歌對唱,真正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
3、觀鳥樓:飽覽鳥島全貌及天馬水鄉田園風光、鳥語花香的景色,欣賞文學大師巴金美文,尋找當
年巴金先生游覽小鳥天堂的足跡,領略詩人田漢描繪的意境。
4、鳥趣園:占地3000平方米,你可以近距離與100多個品種、近1300只鳥類親密接觸,喂鳥、賞鳥
樂也融融。
5、巴金廣場:五邑地區占地面積最大、氣勢磅礴的紀念廣場。
6、鳥博館: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集鳥類知識、圖片、標本、人鳥同樂表演、多媒體遠程觀察小鳥
活動和繁殖于一體的大型鳥類科普知識展館。
7、生態農莊:占地5000平方米的農莊,你可親自摘取天然、新鮮、美味的水果,享受田園悠然寫意的
樂趣。
巴金與小鳥天堂
“小鳥天堂”堪稱自然界一大奇觀,但在被發掘為景點之前,一直沉寂于鄉間,自明萬歷戍午年(公元1618年),當地人稱之為“羅星凸”,后民間流行稱“雀墩”。若非巴金先生一篇不到900字的散文《鳥的天堂》,這個“小景點”恐怕仍是養在深閨無人識。
巴老當時在遠隔千里的上海,何以與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雀墩”結緣呢?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提鮮為人知的“西江鄉村師范學校”,以及新會大澤李苑鄉陳洪有先生。
1930年,大澤鄉陳洪有先生及天馬鄉人陳毓就(《鳥的天堂》中提到的“陳”,天馬務本堂小學校長)、天祿鄉人葉渠均(文中提到的“葉”),還有廖北和、劉家沃等青年,他們在上海勞動大學讀書時深受陶行知辦學思想的影響,在實踐中研究和試驗鄉村教育,貫徹知行合一、手腦雙全的教育理論。1932年春,以陳洪有為首的這群朝氣蓬勃、進步有為的新會籍上海勞動大學畢業生,在當時新會篁竹鄉(今江門市郊篁莊管理區)創辦了西江鄉村師范學校,他們分別擔任該校各教學組組長。巴金后來描述過這所學校:“像一個和睦的家庭,大家在一起學習,一起勞動,一起作息,用自己的手創造出四周美麗的環境,用年青的歌聲增添了快樂的氣氛”。(摘息陳思和《人格的發展-巴金傳》)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范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一起回新會。當時,巴金還不滿30歲,已是著名作家。他南下廣東,“到另一些未曾有過我的腳跡的地方去”(巴金語),并看看一班獻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陳洪有一起到西江鄉村師范學校,先在學校住了3天,隨后就到新會縣城近郊的天祿、天馬、茶坑等鄉村游訪了3天,后在新會坐當時新寧鐵路的火車到臺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師范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當晚離校返穗,在新會共逗留了10天。
巴金與小鳥天堂結緣可說是天作之合,他游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時,由于陳洪有校長校務繁忙,他囑咐天祿人葉渠均,天馬人陳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學兼同事陪巴金游三鄉。
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一個傍晚,在天馬鄉務本堂小學(現近天馬村委的祖祠堂“務本堂”)吃過晚飯,陳毓就邀請巴金劃船繞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說的那樣,當晚并見不到鳥,讓他有點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訪梁啟超舊居,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于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愿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懷著這種心情寫成了《鳥的天堂》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號)。由于當時中處于動蕩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方樂土,引趣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向往。
而今小鳥天堂插上翅膀,飛遍國內外,聲名遠揚的,則有賴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巴金這篇散文編入小學五年級(后改為小學六年級)的教科書中。
據筆者分別兩次去電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司教材處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咨詢了解到,該文于1978年正式編入小學語文課本第十冊,1988年編進第十一冊,根據教育部門獲悉的數字推算累計,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至少每年在5千萬名小學生讀過此文,這樣自1978年至今的25年中,讀過此文的小學生不少于10 億。
事隔半個世紀,于1982年和1984年,當時的新會縣政府委托陳洪有兩次前往上海邀請巴金先生為“小鳥天堂”題字,今日我們見到的手跡,署名和落款就是巴金老人1984年6月22日題寫的。
景區門票
門票價格:30元/人
景區交通
景區地址:小鳥天堂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1]
乘車路線:
A:省站或芳村站乘車,走廣佛高速--陳山出口--經江沙路--江會路--直達新會車站,轉乘1路公汽到小鳥天堂。
B:省站直達新會直通車,每天36班往返,隔20分鐘一班,全程高速,只需90分鐘,芳村站址達新會直通車,每天22班車往返,每30分鐘一班。
C:江門,從江門汽車站出口出發,那有新會專線搭乘點,在那里搭乘專線車到新會汽車站,然后搭乘新會公交1路到小鳥天堂,另外江門勝利路車站有直達小鳥天堂的班次。
景區榮譽
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1999年8月)
江門市新會區青少年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基地
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江門市2002年優秀旅游景區(2003年1月)
僑鄉新八景榮譽(2003年1月)
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3年5月)
新會知名商標(2003年6月)
江門市2003年優秀旅游景區
江門市2004年優秀旅游景區
江門2005年“我最喜愛的江門市旅游景點”獎
2005年江門市新會區文明景點
2006年廣東省旅游局頒發的“廣東最美的鄉村”-自然生態示范點(區)
2007年江門誠信聯盟單位
2007年新會區旅游行業先進單位
江門市旅游局頒發“2007年江門市最受游客歡迎景點”
2008年江門市最受游客歡迎旅游景區
2009年新會區人民政府頒發“模范集體 ”
“江門十大城市符號總分第一”
“江門十大避暑勝地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