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地下河(大口巖)位于連州市北面東陂鎮轄區內,距廣州263公里,離市區25公里,是華南亞熱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洞穴,1986年初探,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它以其神秘瑰麗的石鐘乳及洞穴暗河而蜚聲中外。
連州石鐘乳自古出名,據《連州志》記載,唐代文學家劉禹錫815年復出任連州刺史時在《連州刺史廳壁記》中贊美連州的石鐘乳:"山秀而高、靈液漉,故石鐘乳為天下甲,歲貢三百珠。"歷代地方官都把石鐘乳作為進貢朝廷的物品。
地下河所在地以前土名叫"大口巖",顧名思義,就是洞口像一個巨人的嘴巴張開。歲月悠悠,這里一直是附近大洞村人炎夏避暑和孩童們游戲之所,但誰都不知在洞的深處隱藏著一條長長的地下暗河。據地質學家考察,大約在兩億多年前,連州地下河所在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隨地殼運動變化,海底上升為陸地。第二個地殼穩定期時,這里發生大規模的崩塌,從而形成現在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