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岸閣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岸東國古渡的渡口,即汪倫送李白處。閣因李白《贈汪倫》詩中“忽聞岸上踏歌聲”之句而得名。
踏歌岸閣為一古時渡口建筑。它的位置正好選擇在出閣將上船過渡,入閣即進南陽古鎮的正街,進出南陽鎮都十分方便的位置。同時,出閣正好面對桃花潭,潭水清冷鏡潔,黛蓄漣漪,奇石“象鼻子”伸進潭中,望去誠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筑有“懷仙閣”,在踏歌岸閣的門洞中望去宛若一框十分秀麗的山水畫;入閣,級級踏步在頂端露出了前面轉彎的街道,街道彎曲的卵石路面,望之引人登高,待拾級完稍前幾步,筆直平坦。繁華的南陽鎮映入眼簾,一敞一閉、一清秀一繁華、一天然一人工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在踏歌岸閣的一正一反兩面,給人以豐富的感受。
踏歌岸閣剖面設計既結合地形,又結合景觀,還考慮了適用。它利用前后、寬窄、平陡、長短不同的兩段踏步,很巧妙地把高差約3米左右的河面與街面有機地聯系起來了。為了觀賞桃花潭風景,在閣前設有稍低室內地坪二三級的與沿河路連成一氣的平臺,使更多的人能在此觀景,尤其是五月端午看龍船,這里是披紅掛彩的地方,人特別多。迎河立面以實墻為主,適當開設門窗,遠看兩層高的踏歌岸閣一片白墻是全鎮沿河輪廓的制高點,加上閣左水平線條的大夫第及高大挺拔的清朝的白果古樹,組成了一幅南陽鎮臨河入口處的風景畫面。近看此立面正中上虛下實,上虛突出“踏歌古岸”橫匾,下實河水的波光映在白色的墻上有水中浮過白云之感,十分動人。
臨街立面背陰,正中全虛,大片陰影使對面實墻正中的門洞十分顯眼,門中河景特別亮,人們從熱鬧的正街徒步轉彎至此,頓覺城盡,前面城外景色清秀,另是一番天地。
此閣屋頂設計也很獨特:在中間通道部分,臨河一面的屋檐向外伸出八九十厘米,細看像戴著一頂歪帽子,但此出檐與歪斜正便于樓上臨窗觀景時避雨遮陽,下游部分出沿比上游部分多伸出10厘米,使視線自然轉向遮擋較少的上游方向——彩虹崗、釣隱臺,這正是設計者的用心之所在臨街一頭的屋檐向內縮短1米多,使正中通道部分沿口抬高,因此從高處來此的路人并不因自己的位置高、閣的位置低而感覺碰頭的壓抑。
由于位置的精心選擇,平面、立面、剖面和屋面的巧妙安排,使這僅100平方米的小小渡口建筑的空間形象十分豐富。路過此閣,使人感覺新穎:臨河一面樓下是一框精致的畫,樓上是室內神龕供佛。這一正一反的兩層虛實墻面起到了組織4種不同景觀的作用。因此,踏歌岸閣的出現為南陽鎮增添了不少風采,成了南陽古鎮象征性建筑之一。1986年7月,踏歌岸閣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旅游:深圳康輝旅行社
歡迎您前來咨詢:
周涵:0755—25944004 、21235574
以上深圳旅游景點介紹及深圳旅游景點圖片由深圳市鵬城康輝旅行社整理提供,未經我社同意此深圳旅游景點信息不得轉載,轉載必須注明此深圳旅游景點介紹及深圳旅游景點圖片出自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