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于此,曾10次為郡,并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墻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墻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筑,墻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墻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墻體以土夯筑,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墻腳筑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御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墻有密切關聯的“留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縣古城墻,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墻之一。由于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筑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如清末狀元孫家鼐所記:“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據光緒《壽州志》記載,今壽縣城墻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時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
壽縣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積三點六五平方公里,城墻周長七千一百四十七米,墻高八點三三米,寬六點六六米。各城門均有內外云梯與城堡連接。城外東南兩方有護城濠,寬約六十余米;城北淝水環繞,城西為尉升湖。城有四門,東為賓陽門,南為通淝門,西為定湖門,北為靖淮門,各按地理位置取其名。有角樓八所,翼然立于城上(現均已倒塌)。王安石至淮上古城,有《壽陽城晚眺》詩:“楚山重疊矗淮氵賁,堪與王維立畫勛。白鳥一行天在水,綠蕪千障野平云。”宋人張文潛《題壽陽樓二絕》有句:“渺渺長淮去不休,行人獨上壽陽樓”;“長淮不斷水悠悠,樓下行人淮上樓”。蘇軾過此,作《壽陽岸下》,詩去:“街東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綠棧生,幽人獨來帶殘酒,偶聽黃鸝第一聲。”
城墻原為平磚砌筑,解放后為了防洪,曾將局部墻垣改用石塊壘筑,近年,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城內原建有涵道,與城外相通。東西涵看墻之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涵口之上筑有月壩,與城墻等高,既利于城內積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節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同時,通過涵口觀察水位,還可以比較城內外水差。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 ·、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甕城。城墻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奏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后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后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后周大將的趙匡胤(后來的宋太祖)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奸的城墻。城墻為宋代重筑,爾后迭有修茸。城墻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 10米。城有四門,并各有甕城,其中西甕門北向出,北甕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甕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不僅有利子軍事防御,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墻基,于城墻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墻不被水沖蝕。
安徽旅游:深圳康輝旅行社
歡迎您前來咨詢:
周涵:0755—25944004 、21235574
以上深圳旅游景點介紹及深圳旅游景點圖片由深圳市鵬城康輝旅行社整理提供,未經我社同意此深圳旅游景點信息不得轉載,轉載必須注明此深圳旅游景點介紹及深圳旅游景點圖片出自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