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里的云門山下,有一座千年名剎,這便是佛教禪宗“云門宗”的發源地--云門山大覺禪寺。
云門寺由文偃禪師創建于五代后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時年60歲的文偃經奏準南漢王同意由原駐錫地靈樹移庵,領眾開創云門山,他“因高就遠,審地為基”,創建梵宇,經歷5年而告功竣。據云門山志記載,寺觀建成之后,“聞風向道者,云來四表,擁錫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禪師開示法語,立章傳道,并在此創立“云門宗”。
南漢白龍三年(公元927年),南漢王敕封該寺為“光泰禪院”,后又敕改為“證真禪寺”。至南漢大寶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為“大覺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該寺座落在云門山下,故世人習慣稱之為“云門寺”。
云門寺幾度興衰,歷經蒼桑。其鼎盛于北宋時期,但南宋以來則逐漸衰微,至明清以后特別是抗日戰爭后期已到了破敗境地。虛云和尚在完成南華寺的重修工程后,于1943年12月在李漢魂、李濟深和鄒洪的支持下,移錫云門,在當時抗戰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晝夜操勞,歷時9年,完成了云門寺的重建工作,一時宗風大振。
“文化大革命”期間給云門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使其僧去寺殘,難于馨述。幸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1983年4月9日,國務院確定云門寺為全國重點保護的寺觀之一。1982年虛云老和尚的法嗣弟子佛源大和尚,從北京重回云門,肩負起恢復和振興祖庭的重任,在政府和海內外四眾弟子的支持下,歷經艱辛,終于將云門祖庭重建重修,面貌一新。
云門寺環境幽雅,風景奇特,既是乳源的八景之一,亦為嶺南勝地。寺的四面層巒疊嶂,山高林密,猿猴、白鷴等珍禽異獸,時有出沒。環寺蒼松挺勁,竹影婆娑。更有云門寺后山的風景名勝桂花潭,前來云門寺者必往觀賞。從寺后向東北山徑而行二十多分鐘,即見潭形如盆,石壁環拱,潭內水清見底,潭深六尺有余,瀑布從幾十尺高的崖頂飛流而下,置身潭畔,暑氣全消,神清氣爽,令人流連忘返。
據佛源和尚和云門寺新任方丈明向法師介紹,云門寺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完全繼承了祖師的宗風,寺風嚴謹。直到現在還嚴格保持著過農禪生活,學修并舉,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的叢林制度。
“云門宗”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個較大支派之一。由文偃祖師創始于云門山,故取山名,以立宗名。“云門宗”在北宋時與“臨濟宗”并盛。其宗風是“孤危聳峻,人難泊”。為繼承祖風,培育僧才,1992年,在佛源和尚的倡導和努力下,云門寺佛學院正式成立。目前學院建設初具規模,教學樓、辦公樓、法師寮、學僧寮寬敞明亮,圖書館藏書兩萬余冊,大藏經數部,禪堂、禮堂、電腦室、視聽設備齊全,具備了較好的辦學條件。佛學院歷來注重道風建設,把傳統僧教育和現代教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學院叢林化”的管理制度,學僧除修學佛教教理外,每日早晚坐香,并適當參加寺院出坡勞動,夏季有3個月安居用功辦道,冬季則參與精進禪七,使所學的佛學理論與日常修行實踐相融合,讓培養出來的僧才適應叢林的生活和未來佛教的發展。
今日的云門寺,不但恢復了原貌,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崇樓杰閣,廣廈層臺,寶相莊嚴,梵剎清凈。京珠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其交通更為便利,由廣州驅車前往,一路順馳,不過3小時,已抵云門祖庭。近年來,云門寺接待的國內外四眾弟子、知名人士和旅游者數以十萬計,還接待了大批來自美、英、法、日、澳大利亞、泰國、緬甸、新加坡、印尼等國以及港澳臺地區的佛教徒朝圣團及旅游者。現在的云門寺,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乳源的旅游勝地和開展海外聯系活動的“窗口”。
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的前面,有2尊小型的漢白玉佛像,一立一臥,是緬甸佛教徒于1798年贈的,用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體細滑,看上去具有強烈的質感,如真人肌膚一般,為云門寺珍寶。殿內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燒成的大型彩瓷佛畫,長24米、高4米,是我國當前佛寺中獨一無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畫。它生動地刻畫十八羅漢、24諸天王42個人物,畫面下層是十八羅漢,上層是二十四諸天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