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大峽,以“秀”著稱,它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余公里,是以奇秀飲譽長江。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峽內有三臺八景十二峰以及孔明碑等景點.巫峽以巫山得名。她幽深秀麗,千姿百態,以俊秀著稱天下。峽谷內長年云遮霧繞,細雨蒙蒙,極易形成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觀。谷深峽長,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轉千回,船行其間,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嘆為觀止。不少觀光游客游過巫峽之后,感觸頗深地說:“要知中國畫與中國山水的關系,不到巫峽不明白。”唐朝詩人元稹曾賦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可見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峽中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麗,宛如一條天然畫廊。峽兩岸為巫山十二峰。江北由西向東依次為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在江中能見到的,依次為飛鳳、翠屏、聚鶴三峰,其余凈壇、起云、上升三峰并不臨江。如欲游覽,須從飛鳳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到蘭廠登岸,才可領略三山的雄姿。因此陸游在“三峽歌”說:“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唐代詩人贊美巫山十二峰的詩句,有“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煙”。巫山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聳立江邊,峰頂可見云霧繚繞。細雨蒙蒙,沾衣欲濕,拂而覺爽。云雨中的青峰絕壁,宛若一幅濃淡宜的山水國畫。
巫峽區內有不少古址,游人容易見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兩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長方形白色巖壁,凹進去略成碑形,上刻有“重巖疊障巫峽”,“名峰聳秀”、“巫山十二峰”三排蒼勁大字。相傳“重巖疊障巫峽”六字為諸葛亮所書,故人稱“孔明碑”,為巫峽中著名的古跡。據說碑上原來還有小字碑文,內容為《隆中對》中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的一段辭句。此碑歷來為游客思古懷歸之著名景點.
在長江三峽的中段巫峽,有一條支流大寧河,大寧河河道較窄,水比較淺,水流湍急,否則清澈見底。大寧河上有一三處相連的狹谷,稱為小三峽,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小三峽的特色是秀美、神奇。有人認為它有六奇,即山奇雄、水奇清、峰奇秀、灘奇險、景奇幽、石奇美,可稱為“天下奇峽”。它南起龍門峽口,北至涂家壩,全長50千米。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龍門峽全長3公里,位于巫山縣城西北。峽口兩山對峙,峭壁如削,天開一線,狀若一門,形勢甚為險要,因此有人說它“不是夔門,勝似夔門”。這里峰奇石怪,礁多灘險,景觀疊現,峰回路轉。泛舟其間,妙趣橫生。民間傳說是巨龍出山關,入長江,潛大海的水路。峽中有中國最長的古棧道遺跡的起點處。還有龍門橋、龍門泉、青獅守門、九龍柱、靈芝峰等勝景,雄壯巍峨,險峻崢嶸,令人如癡如醉。素有"雄哉,龍門峽"之譽。船出峽口,便是驚險萬分的銀窩灘。 滴翠峽在雙龍鎮至涂家壩之間,長約20公里,峽中鐘乳石遍布,石石滴水,處處蒼翠,故名滴翠峽。是小三峽中最長的一段峽谷,峽中既有磅礴的氣勢, 又有玲瓏剔透的小景。這里綠樹長青,竹篁聳翠,山花吐艷,瀑布凌空,溪流潺潺,泉水叮咚,石寨壁峙。兩岸群山滴翠,與峽中碧流相掩映,群猴攀援,鳴聲陣陣,勝景如畫,饒有野趣。有水簾洞、仙焦林、摩崖佛像、天泉飛雨、羅家寨、綿羊崖、赤壁摩天、巴人船棺、雙鷹戲屏、飛云洞等景點,清幽秀美,令人留連忘返。常有"幽哉、滴翠峽"之稱。是小三峽中最富詩意的一個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