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位于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建于明朝萬歷10年,相傳是為鎮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
文峰寺位於揚州南郊古運河畔,始建於明朝萬歷十年(1582),由僧人鎮存募化,知府虞德曄建浮屠,邵御史題名“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兵部尚書王世貞作記。清康熙七年(1668)夏六月地震,塔尖墜地,第二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咸豐三年寺毀于兵火,由萬壽寺住持寂山等募資復建。文峰塔七層八面,磚木結構,如孤峰聳誘,矗入云宵,足可鎮江淮之水,收吳楚之勝。唐鑒真大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均由次入長江。清康熙、乾隆幾次南巡,都曾由此經過。歷史淵源,雖動難不斷,然古塔尚存。彎彎河運流水,悠悠行舟競發,巍巍寶塔倒影,幽幽靜謐寺宇。古往今來,文峰寺成為揚州塔、寺、園合一的特色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