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后,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后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并于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拙政園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全國四大名園之一。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占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據《地方志》記載,在東北街178號。南臨東北街,北接平家巷,東起道堂巷,西至蕭王弄。全園面積約72畝,其中向游人開放62畝,包括水面12.2畝。拙政園被譽為吳中名園之冠,而其分合興廢亦最繁,為數百年來蘇州風云變幻、地方盛衰、文苑風流的一個側影。晚唐詩人陸龜蒙宅在此一帶。其地低洼,有池石園圃之屬,不出郛郭,曠若郊墅。北宋山陰丞胡稷言居此,就蔬圃鑿池,名五柳堂。其子嶧取杜甫詩“宅舍如荒村”意而名“如村”。元代為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此處及任蔣橋等地俱屬潘元紹駙馬府。
明御史王獻臣解官歸后,占大弘寺和道觀弄(在現拙政園東、中部之間)寧真道觀址改建宅園,取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拙政園”。中亙積水,暗花明浚治成池,望若湖泊,園以水為主、自然疏朗的風格由此奠定。嘉靖十二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云,王筑室種樹,享閑居之樂二十年于此。又正德八年(1513)文已寫《拙政園圖》,則王建成此園至遲在正德八年。
又據嘉靖十二年文繪拙政園圖及題詠,“現有池中兩座土山及其北水面尚未形成……今之柳蔭路曲、見山樓及此園西部一帶都是竹樹翳邃、水色渺獼的自然風光。北是松林,向東是果園、花曰和竹林,全園建筑僅一樓一堂及亭軒八處而已”(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明隆慶《長洲縣志》云:“拙政園廣袤二百余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王獻臣卒后,園宅易主三十余次。先是其子因賭博一夜將園輸與徐氏,時稱徐鴻臚園,喬木參天,有山林杳冥之致。徐氏居此園五世,日漸荒廢。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10余畝為侍郎王心一購得,別營“歸田園居”。王能詩畫,辟荷池廣四五畝,疊假山數處,廣植桂樹梅花,自作記。園門東臨小巷,臨街有王氏及他人宅第(據乾隆年間蘇州地圖,臨街為義學,王氏園在其北)。北墻外為家田,園有蘭雪堂、放眼亭、涵青池、綴云峰等勝景50處左右??滴跷迨甓?,有虎入園中,官府獵捕,仿峨嵋棧道的山石多毀。
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蘭雪堂記》,稱“園中古藤奇木,名葩異卉,山禽怪獸,種種備焉”,而西鄰拙政園則“莽為丘墟、蕩為寒煙”。乾隆中其后嗣刊行王心一遺著《蘭雪堂集》,因王在明末謀起兵抗清,事泄飲鴆,有人以此譖毀,家人懼禍他徙,園漸荒蕪亦未能出售(此據民國26年王氏后裔王庚文)。至道光初雖有王氏子孫居此,園已成菜畦草地。同治初,大部歸貝氏(汪東:《寄庵筆記》)。
園中部及西部在明末清初尚合為一,中部池中二丘約在此時形成。崇禎末,錢謙益構曲房于此,供柳如是居住。清兵入蘇,園為鎮將所占。順治十年,徐氏后人以2000金廉售與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修葺甚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巨麗鮮妍,江南僅見。但陳長期在京,后謫死遼東,從未寓目。姻親吳梅村感慨而作《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順治十六年,清將祖大壽圈封自婁門至桃花塢一帶民居為大營。翌年設寧海將軍,駐拙政園??滴跞?,園歸蘇松常道署,后又歸還陳子,不久售與吳三桂婿王永寧。王并入道署等處.大興土木,易置丘壑,窮極侈麗。園貌與文《記》中所述大異。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兵反清,王懼而先死,家產籍沒。十八年,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修葺一新,徐乾學作記。二十二年,道署裁撤,翌年康熙帝南巡來園。同年所纂《長洲縣志》云,園“二十年來屢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致。”后由王、顧兩富室及嚴總戎相繼居住。乾隆初,園由明末的分割為二再變為三園分立。園中部屬知府蔣棨。
乾隆三年,蔣已會親友于此。經多年經營,將荒涼滿目的園亭修復,名“復園”,沈德潛撰《復園記》。沈與趙翼、錢大昕等常來流連賦詩,蔣氏姻親袁枚屢寓園中。蔣棨故后,日久池堙石頹。嘉慶十四年(1809),園售與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并再修葺,嘉慶末年又歸協辦大學士尚書平湖吳璥,稱吳園,臨街處建質鋪。日久池館蕭條。
道光二十二年,梁章鉅來游,謂園景與160年前惲南田所畫拙政園圖已大不相同。西偏園先后歸道臺葉士寬、沈元振,其宅第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后又分屬程、趙、汪姓。東偏宅第于道光十二年左右,歸部郎潘師益父子并改筑瑞棠書屋。據咸豐年間汪鑒圖,遠香堂、枇杷園、柳蔭路曲、見山樓位置與今大致相當。
太平軍入蘇,李秀成以吳園及東部潘宅、西部汪宅合建忠王府。工匠數百,終年不輟,工未竣而城已破。據李鴻章致李鶴章信,“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臺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今繡綺亭天花板,留聽閣和三十六鴛鴦館的槅扇裙板上尚留存太平天國時期圖案紋飾。忠王府隨被改作巡撫行轅、善后局,汪姓房屋歸舊主。
同治十年冬,時任巡撫的張之萬以吳園為行館,略加修葺,漸復舊觀,有《吳園圖》十二冊。張又與恩錫、德壽、英樸等出銀5000兩,于同治十一年正月購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中部與其臨街房屋(今屬博物館)和原潘宅,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又加修葺,改園門,建澂觀樓,其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的汪姓宅園,于光緒三年以價銀6500兩售與吳縣富商、戶部郎中張履謙。當時園中亭臺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舊屋內存一明代六曲十二扇屏風,正反面以軟螺鈿、金銀絲鑲嵌成畫,精湛無比(現存南京博物館),云系忠王府物。張改名補園,大加修葺,臨街住房包括今博物館辦公室與平江區醫院、郵電局一帶。民國后,園中部仍歸奉直會館管轄,但八旗奉直人宦蘇者大減,一度設茶室、娛樂場招徠游客,游園須購券以充館內旗人生活費。房屋先后被租與鹽務稽核所、時疫醫院、戒煙所、衛生所等。臨街原潘宅于民國9年左右為前云貴總督李經羲購得,稱蛻廬,大加翻修,堂構精致,有小院3處,沿河兩岸筑碼頭、照壁。
李不久即沒,抗日戰爭時子孫他遷,房屋抵押與某銀行。19年夏,園中部回廊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壓傷行人,但乏款修葺,漸至狐鼠穿屋,枯荷折葦。26年日機轟炸,遠香堂破損,南軒燒毀。27年,園中、西部被租為偽江蘇省政府辦公處,翌年稍有修葺,重建南軒,陳則民作記。在補園竹林處(今盆景園)建日本式木屋,供日軍頭目游樂用。東部貝氏地抗戰起亦為他姓所有,屋材盡拆,蕩然無遺。其北端建小洋房一所為偽教育廳官舍,辟門與中部相通(在此前,園東部由道觀弄進出,該弄于1958年砌沒),故在日軍侵占蘇州期間三園重又相通。東部北面存會館房屋數間,名長春別墅。袁殊居官舍時就舍前荒地栽花疊石,稱長春園,并匯拓全園刻石為《長春集帖》,計5卷41種。東部其他部分雜草滿徑。附近農民墾作菜畦,間亦從地下掘得假山石。32年,綴云峰(高過二層樓。自下而上逐漸碩大,巔如云朵)突然傾圮。35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遷入,園的東、中、西部逐步被借為校舍,李宅亦歸該學院使用,東部東北角菜地被填為操場。
蘇州解放后。蘇州專員公署一度駐此。1951年11月,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接管(張氏旨人已將補園獻給國家)。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該會即動工按原樣初步修復,并聯通中西兩部,用款8000余元。1952年11日6日。合而為一的中西兩部正式開放游覽,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后為蘇州博物館),南偏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后為蘇州工藝美校),西偏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后由政府接辦為拙政園小學,現平江區醫院)。園東部大都是空地,暫為花圃及職工宿舍。
1953年,中部竹林處設動物園(后遷昌善局)。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開始全面修繕。同年根據朱德委員長意見,拆除日本式木屋。1955年工竣,費款4萬元。是年在初修東部時。發現地下有殘損假山疊在原池心。繼1957年建成蘭雪堂后,1959年8月東部基建在汪星伯指導下開始施工,拆除官舍,拆遷臨街民宅,新建大門及亭榭。又就遺存池面向西北疏浚,將久已隔絕的東、中、西部池沼溝通為一,挖出之土于東北部堆為大阜,其上植樹和鋪草坪,重疊綴云峰,1960年9月竣工,僅用款6萬元,木材20立方米,至此拙政園三部正式重歸統一,全面開放。此后逐年均有整修。東部廣植樹木草坪,一片蒼郁。惜“文化大革命”起,東部營建中斷,全園成為‘破四舊’對象而一度關閉.匾聯陳設、書條石等幸得職工精心保護,被藏匿或涂沒;一些匾聯被改為標語牌,終致損毀。
1970年為迎接西哈努克親王來游,始予修理和油漆。1976年后征用園北土地9.8畝,擴大綠地和花圃面積。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1985年重修香洲石舫?,F全園有堂構40,匾額45,對聯22,門額磚刻18,書條石34,石刻4,橋15,石幢1,古樹名木有13種30棵。
園雖變遷繁多,但明清舊制大體尚在,尤以中部為全園精華,面積18.5畝,水面占1/3。布局以水為中心,有聚有分,聚處則浩淼曠蕩,分處則迂回曲折,水與陸又重重交錯,其間以平橋相通,長廊相接,林卉軒榭相映發,樓閣假山相顧盼,形成疏朗自然、平淡天真、富有江南水鄉景色的藝術風格。晚清至1960年間,中部園由宅旁的避弄出入,入門西側院內.有文徵明手植紫藤。弄底腰門內有黃石假山一座當門而立,循廊繞山蜿蜒而入,則亭臺池館豁然畢呈。
主廳遠香堂基礎猶屬明代,中部景物皆繞堂而置。堂北池中二島,掩以叢竹蔭木,二亭翼然,宛若山林。池岸在明清多系土岸,蘆葦掩映,野趣盎然。枇杷園有“園中園”之稱,圓洞門處與對岸雪香云蔚亭對景絕佳。坐池東倚虹亭西眺,亭橋貼水,綠蔭蔽岸,北寺塔遙現綠樹叢中,波光塔影,景色曠遠。亭邊小橋,石欄簡樸,系明代遺物。池西南為小滄浪水院,水閣凌波而建,憑欄北望,重重水面,層層邈遠。“小飛虹”廊橋躍然清流之上,為蘇州他園所無。香洲集亭、軒、樓于一體,陳設精致。香洲后月臺,臨池存明代石欄。其南玉蘭堂,原名筆花堂,舊時通內宅。
池北見山樓三面環水,傳為忠王辦公處。其余繡綺亭、梧竹幽居、倚玉軒、荷風四面亭、海棠春塢、聽雨軒等俱為佳構。西至“別有洞天”,即入園西部,此處基本保持補園舊貌,以結構精美、建筑華貴勝。西部面積12.7畝.中為曲尺形水池,東墻沿水構波形水廊,凌波跨水,蜿蜒曲折與高低起伏相結合,為蘇州諸園中之游廊極則。
池南主廳。北為三十六鴛鴦館。南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四隅各加暖閣.“其形制為國內孤例……內部裝修精致。與留聽閣同為蘇州少見”(陳從周:《園林叢談?蘇州園林概述》)。留聽閣內“松竹梅雀”飛罩,用銀杏木雕鏤極,系1952年老藝人趙子康精心修復。另有宜兩亭、笠亭、扇亭,倒影樓、塔影亭諸勝。
倒影樓下拜文揖沈之齋兩壁嵌沈周、文徵明畫像及文作(王氏拙政園記,諸石刻。塔影亭南端舊有門通張氏內宅。西側盆景園有樁景710盆,杜鵑1.37萬余盆。東部面積31.2畝。臨街建新大門,廣場寬闊。入園處建蘭雪堂,內陳漆雕杜重劃繪《拙政園全景圖》)。再進則有放眼亭,芙蓉榭、天泉亭,涵青亭、秫香亭、綴云峰、聯璧峰、秫香館諸勝。清溪環繞,林木蔥蘢,平岡峰石,綠茵銜水,令人生自然明快、空闊開朗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