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可泰時期: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并逐漸宣布從當時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國獨立出來。統治者稱之為“幸福的黎明”,這也常常被認為是泰國歷史的黃金時期,這是理想的泰國,物產豐富,君主像父親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國王的是蘭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強大的大城對素可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大城時期: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泰國(15張)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并采用devaraja(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并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盡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并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PhyaTaksin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淪陷七個月后,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
3.吞武里時期:著名的Taksin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于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并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統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后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4.曼谷時期(至今):Taksin死后,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Nang Klao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并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Mongkut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并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