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地處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為“陽”,故得此名。而因“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棲息于城南回雁峰,故雅稱“雁城”。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 地處湘中偏南,縣城西渡鎮距衡陽市20余公里。面積2568平方公里,轄13個鎮13個鄉,人口115萬。衡陽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人志士輩出,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先烈夏明翰、清代兵部尚書彭玉麟、書畫家曾熙、臺灣作家瓊瑤、國畫大師鐘增亞等,都誕生于這方古老的熱土。境內名勝古跡綿延世間,東部的岣嶁峰為南岳72峰之一,屬國家級森林公園,相傳大禹治水曾登此山,現存禹王碑及禹王殿、嫘祖殿遺跡;西部的石船山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隱居之地,現存的“湘西草堂”和“船山墓廬”;中部的伊山寺乃東晉政治家宋恒伊幼時讀書習武、晚年隱居之處,有宋徽宗御筆親書的匾額。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20多種,現開采利用的有瓷泥、陶土、煙煤、鉛、鋅、礦泉水、石灰石、重晶石、鈉長石、花崗石、黃金等,界牌瓷泥以純白無雜、含鋁量高著稱于世,被稱為“衡陽土”。西渡湖之酒、黃龍玉液獲“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銅獎”和巴黎“世界之星獎”,玉紋瓷和薄胎瓷被譽為稀世珍品;“臺蓮”自漢列為皇上貢品。農業發達,糧食、肉類、油料、棉花總產量已躋身全國百強。工業已形成以機械、電子、陶瓷、建材、化工、造紙、印刷、醫藥、化肥、原煤等行業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基礎設施成龍配套。107國道和1814、1822省道貫通全縣。京廣、湘桂鐵路穿境而過。誠迎中外客商前來投資置業。
衡陽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漢高祖5年(公元202年)建縣(名承陽縣),至隋文帝開皇9年(公元589年)始稱衡陽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衡陽縣名人志士輩出,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先烈夏明翰、朱少連以及清代兵部尚書彭玉麟、近代著名書畫家曾熙、臺灣著名作家瓊瑤、現代國畫藝術大師鐘增亞等,都誕生于這方古老的熱土。境內名勝古跡綿延世間,東部的岣嶁峰為南岳72峰之一,屬國家級森林公園,相傳大禹治水曾登此山,現存禹王碑及禹王殿、嫘祖殿遺跡,是理想的旅游避暑勝地;西部的石船山為明末清初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夫之隱居之地,現存的“湘西草堂”和“船山墓廬”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部的伊山寺乃東晉政治家宋恒伊幼時讀書習武、晚年隱居之處,有宋徽宗御筆親書的匾額;縣城的中洲公園西面環水,風光旖旎,是度假游樂的極好場所。
衡陽縣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20多種,現開采利用的有瓷泥、陶土、煙煤、鉛、鋅、礦泉水、石灰石、重晶石、鈉長石、花崗石、黃金等,界牌瓷泥以純白無雜、含鋁量高著稱于世,被稱為“衡陽土”,總儲量達4000萬噸以上;生物資源有糧食作物10多種,經濟作物1000多種,樹木250多種,畜牧10多種,魚類80多種;活立木蓄積量100萬立方米,楠竹2100萬根。水資源總量19.85億立方米,河流共82條,主要有湘江、蒸水、武水等,流長200余公里。土特產品經久不衰,西渡湖之酒、黃龍玉液獲“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銅獎”和巴黎“世界之星獎”,遠銷東南亞;云峰毛尖被評為“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十大名茶”;玉紋瓷和薄胎瓷被譽為稀世珍品;“臺蓮”自漢列為皇上貢品;還有柑桔、木山荸薺、檀橋板栗、長樂薯粉等均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衡陽縣農業比較發達,糧食、肉類、油料、棉花總產量已躋身全國百強。近幾年,先后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瘦肉型豬基地先進縣、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先進縣、雙低油菜先進縣、優質蜂產品基地縣以及全國棉花生產基地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工業已形成以機械、電子、陶瓷、建材、化工、造紙、印刷、醫藥、化肥、原煤等12個行業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有縣屬工業企業20家。雙膠紙、靜電復印紙遠銷東南亞,電子分色、四色膠印業務覆蓋全國各地,CC1、CT1瓷介電容器等18種產品被評為國優、部優、省優。與此同時,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二、三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199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4.07億元,工業總產值41.1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58億元,財政總收入1.3億元。社會事業獲得相應發展。全縣有科技人員1.8萬余人;現有學校710所,其中小學610所、普通中學96所、職業高中2所、技校1所、中專1所,教師總數1.1萬人,在校學生16萬余人;現有電視差轉臺(站)25個,有線電視臺(站)17個;衛生機構33個,病床1300個,醫務人員33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