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原華城是朝鮮第22代王朝正祖大王為悼念自己的父王(即英祖的二子,雖然被冊封為世子,但被派別斗爭中受排擠而未能登上王位,在米柜中結束自己生命的思悼世子),把父王的遺骸從楊州拜峰山移葬到被稱為朝鮮最好的風水寶地的水原華山,并把花山附近的邑城遷移到水原八達山下現今位置,修建了水原華城。1997年12月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目錄
水原華城
建筑 展開
水原華城
建筑 展開
編輯本段
水原華城
簡介
水原華城是李朝(1392-1910年)后期建于京畿道水原市內的邑城。水原城的軸城于李朝第22代王正祖18年即1794年開工,1796年完工,是為了向父親莊獻世子表示孝心以及顯示經濟實力而建造的新城市。
水原華城城墻全長5.52公里,安裝了各種在其它城內看不到的軍事設施。城墻上方建造了女墻,上面有多個射擊口,可以既掩護自身,又能監視和攻擊敵人。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都有城門,北門稱長安門,南門稱八達門,東門稱蒼龍門,西門稱華西門。水原城內還有小溪流經,小溪與城墻相遇處則設 置了水門,共有7 個拱形水門可供小溪流過,其上修建了名叫華虹門的樓閣。
華城建設時參考了實學家柳馨遠(1622-1673年)和丁若鏞(1762-1836年)的意見,并以此為設計的基本方針,被認為是韓國城墻中最科學的城墻。特別是修建城墻時同時使用了石材和磚塊,其結構既能防御敵人的弓箭和長槍,也能向敵人開槍發炮,可謂十分優秀。此外丁若鏞發明的起重機使用了多個滑輪,能經很小的力氣拉動沉重的石頭,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
水原華城在長久的歲月中城墻多處損傷,朝鮮戰爭時更有許多設施遭到破壞,1975年至1979年又重新恢復原樣。但是從八達門到東南角樓的491米卻未能恢復。水原華城于1963年1月被指定為第3號史跡,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起注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背景
正祖的孝心不僅成為修筑水原華城的根本原因,而且水原華城成為政治構想的中心地,它的修筑蘊涵著為 水原華城根除基于派別斗爭的派系政治,實現強有力的王道政治的遠大政治抱負,修筑它也是為了把它作為首都南邊的軍事要塞。水原華城由奎章閣文臣丁若鏞以參考東西方的技術書籍編著的《城華籌略(1793年)》為指南,在曾任宰相的領中樞府事蔡濟恭的總策劃和趙心泰的指揮下,于1794年1月開工,到1796年9月竣工。修建該城時,特別設計和使用了舉重機、轆轆等新設備,用于搬運和砌筑沉重的石材等。在修建水原華城的同時還修建了附屬設施華城行宮、中鋪舍、內鋪舍、社稷壇等很多建筑,但大部分因戰亂被毀壞,現在只剩下華城行宮的一部分洛南軒。
水原華城在長久的歲月中城墻多處損傷,朝鮮戰爭時更有許多設施遭到破壞,1975年至1979年又重新恢復原樣。根據修建之后發行的《華城城域儀軌》把大部分城廓又重新恢復成原樣一直保存到今天。但是從八達門到東南角樓的491米卻未能恢復。水原華城于1963年1月被指定為第3號史跡,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起注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旅游信息
地鐵1號線水原站1號出口下車后,在對面的汽車站乘坐前往華西門的汽車,至長安門前下車(5號、5-1號、7號、7-2號、11號、11-1號等)乘坐出租車從水原站到長安門約需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