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并州剪刀
此剪刀產于太原,因太原又稱并州,故稱其為“并州剪刀”。唐代詩人杜甫曾稱譽“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并州刀,砍骨不卷;并州剪,剪毛不沾。遠在晉代已名揚國內。太原市內街道名字中,有大、小鐵匠巷,大小剪子巷,這些街巷在宋代曾經是生產剪刀的集中地。到明代,晉府店刀剪更是聲名大振,國內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專營商號。現在,太原刀剪廠就是在原晉府店刀剪社基礎上發展的。這個廠繼承、革新了傳統的工藝,生產的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國內各地。
NO.2 六味齋醬肉
產于山西太原。六味齋最負盛名的產品是醬肘子,在清乾隆年間即為貢品,慈禧太后為經常吃到醬肘子,特賜給送醬肘人一塊進宮腰牌,拿著這個“特別通行證”可以直入深宮無須稟報。
特點:從外觀色澤看為醬紅色或紅褐色,用刀切開后,內部組織為粉紅色,口感綿爛利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軟嫩。在六味齋的傳統工藝中,醬汁純屬鹵制醬肉的老湯經濾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東西。醬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評為優質產品,享受了地方熟肉產品的最高榮譽,1984年、1988年連續復評合格。1988年,醬肉又被評為部優產品。自1981年起醬肉、醬肘花一直被評為省優產品,此外省優產品還有排叉、醬豬頭肉,市優產品有排叉、醬豬肝、叉燒、醬大肚、醬頭肉。
NO.3 榆次堡子酒
榆次堡子酒系歷史名酒,1900年慈禧太后曾飲此酒,故稱為御酒。據《榆次縣志》記:“燒酒性香烈,行銷遠近,以產高家堡、喬家堡者為最,人稱堡子酒。”民國四年(1914年),堡子酒在巴拿馬國際賽酒會上獲得一等獎。
NO.4 晉中砂子餅
砂子餅,亦名疤餅。這種疤餅,直徑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餅既薄而且脆,餅臉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餅”之稱。 烙制疤餅時,先將面粉、食油、雞蛋、鹽、五香粉等原料和起,用搟面杖搟成又圓又薄的餅坯,把平底鏊置于火上加熱,再把大小不一的河中撿來的卵石洗凈,放在平底縫里,等卵石燒到極熱以后,把餅坯放在燒熱的石子上用文火烤熟即成。這種餅的原料配比,可按食用需要而定,但食油不可多放,以免影響存放。如果喜歡甜食,可加糖去鹽制成精疤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