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因為有桂林山水,桂林成為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里的山,平地 桂林山水
拔起,千姿百態;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瑯滿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四絕”,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贊譽。 桂林除了桂林山水,還是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后,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成立。漫長的歲月里,桂林山水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贊美桂林山水的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余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千百年來,桂林山水一直是人們向往的旅游觀光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12個縣的大桂林山水風景區已形成。這里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壯、瑤、苗、侗、仫佬、 桂林陽朔遇龍河
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大桂林山水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游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流連忘返于神氣美妙的桂林山水中。 桂林最經典的自然山水景觀“三山兩洞一條江”是桂林山水精華的代表.桂林“三山兩洞”具體包括了: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蘆笛巖以及七星巖。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是被漓江串起的三顆明珠,早在隋唐時期誚“車馬為之阻塞”的游覽盛況。被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的蘆笛巖是桂林觀光溶洞的代表,也是訪問桂林的各國元首必游之洞。到桂林旅游,在廣州跟旅行社去的人已很多,現在每年更有許多人自駕車到那里去,彌補跟團之旅留下的遺憾。桂林的景點很多,“三山兩洞一江”可是必到之處。 桂林山水精華-漓江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一流風景勝地。在桂林游漓江,是指從桂林乘船順流而下至陽朔這83公里的水程,連接著桂林山水中的桂林市區旅游和陽朔旅游 賞漓江有四景 賞漓江有四景:晴景、靜景、雨景、霧景,那真是一絕呀。 晴景:和風吹拂中的漓江,流云漫漫,陽光明媚,風中搖曳的茸茸灌木和小花,遠遠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千巒百蟑,盡人眼簾。 靜景:風平浪靜的漓江,終年碧綠的鳳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最可愛是山峰倒影,幾分朦朧,幾分清晰。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練,若置身空靈境界,清遠無限。 雨景:雨中看漓江,煙雨朦朦,嵐霧繚繞,若隱若現,若斷若續,一派空漾。 霧景:霧中時隱時現的漓江,如夢幻一般,濃淡相間的霧撲面而來,把群峰包裹起來,仿佛我們已蹬上九重天,隨手就能夠抓住云的影子。
榕、杉湖景區
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鑒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于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于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后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余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于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致,晶瑩剔透。 日月雙塔坐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并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雙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編輯本段漓江風景線
如果說桂林是一個生命體,那么漓江絕對是桂林的靈魂。 漓江發源于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水程,漓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造化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為優美的巖溶景區。乘舟泛游漓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詩情畫意。 目前經批準開放的漓江游覽有三段:市區水上游覽、漓江精華游、陽朔漓江水上游,下面將通過“漓江精華游”行程為閣下介紹漓江這一副氣勢磅礴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點睛之處。
九牛戲水
(黃牛峽) 漓江流經此處,方向陡轉,流分為二,將山前的江灘分為三個小洲,江水拍擊三個洲頭,洲上綠草如茵,蘆竹交錯,偶見牧童悠閑。江中有九塊石頭,傳說為九頭牛所化,故稱“九牛戲水”
。 過黃牛峽后,在漓江西岸即見望夫山。山巔上有仙人石,如一穿古裝的人正向北而望;山腰處一石如背著嬰兒凝望遠方的婦女。關于望夫山有多種傳說。
半邊渡
半邊渡離繡山約2公里處,江左岸有一駝形石山。這里石壁險峻,峰巒如朵朵出水芙蓉,倒映于綠波碧水之中,正是“此地江山成一絕,削壁成河渡半邊。”
草坪草坪
位于漓江東岸,距桂林市南29公里,古時為水路驛站。這里群峰屏立,中有一平塢。如果沿著西岸如屏似障的削崖繞塢而行,您會看見奇特的風景。
楊堤風光
在漓江西岸的鴛鴦灘下,距桂林約46公里處。楊堤兩岸翠竹成林,連成十里的綠色翠屏,搖曳在青山、秀水、飛瀑、淺灘之間,給人以清幽、寧靜之感。 從楊堤村后的人仔山眺望楊堤,映入眼簾的更是一幅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洲上阡陌縱橫,莊稼如茵;山村竹樹蔥蘢,炊煙裊裊;水上漁筏搖曳,鸕鶿斗水;山澗牛羊歡叫,牧笛悠揚。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就能目睹漓江著名的“楊堤煙雨”景觀——就像中國山水畫,群峰綠水之間,景物隱約迷離。
浪石風光
在漓江左岸林茵翠海中,可見青磚黛瓦村舍依江而立,叫浪石村。到此,就進入漓江景區的山水精華所在,兩岸奇峰羅列,水曲天窄,右岸有大黃山、文筆峰、筆架山、獅子山等,高低錯落;左岸有觀音山、白兔山、金雞嶺等,千姿百態。游覽至此,但知船伴山行,不覺山回浪轉,前望水穿江峽,旁視峽襯帆影;或則云遮霧繞,煙波渺渺,山川隱約,幻景天成。
九馬畫山
九馬畫山在漓江東岸畫山村附近,距桂林約60公里處。它五峰連屬,臨江石壁上,青綠黃白,眾彩紛呈,濃淡相間,班駁有致,宛如一幅神駿圖,因有九馬畫山之名,簡稱畫山。九馬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或立或臥,或奔或躍,或飲江河,或嘶云天,正是“馬圖呈九道,奇物在人間”。關于此景,清代詩人徐沄曾賦詩贊嘆:自古山如畫,而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
黃布灘
黃布灘因灘底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似一匹“黃布”而得名。漓江山色美,美在倒影中。漓江倒影要數黃布灘最美麗、最醉人了。這里水平如鏡,清澈澄碧,綠竹護堤,倩影婆娑,山巒、翠竹、藍天、白云倒影在碧水之中,山水一體,水天一色。最能概括此景的是清朝詩人袁枚的名句: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興坪鎮
興坪古鎮,依山傍水,為漓江風景薈萃之地。四周山巒奇秀,景觀豐富;東有僧尼相會、獅子望天、羅漢曬肚諸景;北有壽星騎驢、駱駝過江等山;西有筆架山和美女峰;南面地勢開闊,螺螄山、鯉魚山和遠出群峰相襯,高低錯落,疏密相間。 漓江在這里回旋曲流,幽深澄碧,把江兩岸的景色,皆潑墨于水面。疏林、新簧、紅帆、農舍則好像鑲嵌在山水畫中。景色之妙,難以彩繪筆錄。興坪的風光甚至搬上了中國貨幣“人民幣”——1999年版人民幣20元券背面的風光即取材于興坪段漓江風光,乘游船游覽漓江在興坪附近的左岸即可見。
漁村
漁村位于漓江東側,鯉魚山彼岸,建于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經過訓練的鸕鶿(又名魚鷹)是他們捕魚的得力助手。此外,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為捕魚的載浮工具,是漁村不同于中國其他地方的又一特色。游覽漓江時如能登岸來到漁村,隨漁民出船打魚,過一回漁民生活,品嘗一下肉質鮮嫩的漓江清水魚,或者參觀具有濃郁清朝民居風格的古建筑,自是別有一番情趣。 告別漁村,在不遠處就是以“山水甲桂林”聞名的陽朔了。
樂滿地
樂滿地在2007年度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景區,同時通過了ISO9001及ISO14001兩項國際權威機構的質量標準體系認證,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旅游報.中國旅游知名品牌”以及“全國十佳主題樂園”;2005年主題樂園獲得“廣西十佳旅游景區”的稱號。園區由六大不同特色風格的主題區和曼陀羅園組成,取自從中國出發通往世界之意,六大主題區分別是:時空交錯的歡樂中國城、驚險刺激的美國西部區、奇妙魔幻的夢幻世界區、充滿神秘的海盜村、高貴典雅的歐洲區以及熱情洋溢的南太平洋區。
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位于廣西省桂林市內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
[1]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巖組成的。為桂林第一景觀,吸引八方賓客。清代工部郎中舒書在《象山記》中寫道:“粵之奇以山,粵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則又其奇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