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游漓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遇龍河有“小漓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于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
遇龍河位于桂林市的一條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樹工農橋段,長約16公里,寬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遇龍河兩岸山峰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蔥郁,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閑游,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遇龍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遇龍河素有“小漓江”之稱,特別是遇龍橋以下,至與金寶河匯合的合山江口約12公里這一段,群峰疊聳、綠樹叢生,田野縱橫,村莊錯落,可以觀賞到遇龍橋、犀牛望月,穿山古寨、歸義城遺址、五指山、雙流口、駿馬凌空等風光勝跡,是陽朔風景又一佳境。遇龍河主要游覽景噗有:富里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仙桂橋、舊縣民居群以及“小漓江”風光等。
特色景觀
龍橋
遇龍河上一石拱橋,位于白沙鎮遇龍村旁,明代所建,橋長60米,寬 5米,高9米,跨度18米,全用石頭砌成,未用灰漿,歷經數百年而無損,是陽朔縣重點文物古跡。橋體巍峨壯麗,石橋兩側爬滿青藤,古色古香;橋下水悠悠,村民們世世代代在這里擔水、洗衣,月轉星移,遇龍橋見證人世蒼桑,卻依然堅固如初?!秳⑷恪分械牡谝唤M鏡頭就在這里拍攝。橋上立有《遇龍村抗戰勝利紀念碑》,記述了當地群眾在遇龍橋對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據守長達9個月,與日寇浴血奮戰并取得勝利的英雄業績。“文革”期間,該碑被搗毀丟入河中,1987年政府派人撈得下半殘碑.并設法補齊重新立于橋上原位,供人緬懷。由于該橋所處交通便利,名聞遐邇.每天都有不少中外游人到此游覽。
仙桂橋
遇龍河支流的石拱橋,是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橋高2.2米,長26米,寬4米。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體結構獨特,橋采取極為罕見的并列磚法,用9組券石拱砌,共用石281塊并列而成。八百多年風雨剝蝕和洪流沖擊,橋體完好無損。
富里橋
距遇龍橋上游500米,單拱料石結構,橋面、欄桿、臺階均為方石構成,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橋長30米,寬5米,高10米,陽朔三大古橋之一。橋頭各有古樹一株,橋長與高大致相似,遠遠望去,橋拱與倒影相接,酷似一輪滿月。立橋頭觀四野,青山環抱,綠水繞莊,一派南國風光。
周寨
周寨是個小村子,值得一看的就是村口流淌的清澈見底的遇龍河及不足十米寬的河面上高挑而起的一座石拱橋。這座橋已有200多年歷史,又名旺福橋,是遇龍河上第一座古代石橋。橋面已磨蝕得很薄,但橋拱的半圓形還非常圓滿.可以看出古代工匠的技術很是扎實。橋下有幾位洗衣的農婦.她們仍在沿用古老傳統的洗衣術,揉搓捶打,梆梆有聲,問她們為何不用洗衣機,她們說“連洗衣粉都用不起,怎么用得起洗衣機”,聽起來恍如隔世。問村民們這遇龍河的來歷.她們都答不出,只知道老一輩傳下來的一些老故事:“前面這座五指山,山下壓著孫猴子。它將在500年后被放出來,可以普渡眾生……”聽起來真像是走進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里的“世外桃源”了。找到周寨,就等于找到遇龍河的上游,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