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是最有歷史的街道。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東臨漓江,直對東嶺,西對膏澤峰,旁靠碧蓮峰,寬約8米,長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墻紅窗,透著嶺南建筑的古樸典雅。
早期的西街沒有現在這么長。它的得名緣由其地理位置。陽朔縣城在元代至正年間筑成石頭城墻后,以縣衙前的街為署前街,與從東到西的一條橫街相接,往南至碧蓮峰下一段則為小巷,東邊一段通漓江邊城墻,與南街相接,后來把這一帶通稱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長則叫西街。
當年的十字街部分是縣城繁華的商業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這里有經營日雜煙酒的萬利祥,有經營南貨土產出名的陳公興,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號,都是實力雄厚的粵商,是陽朔商界中的大款。另外本地商家劉來興等,他們對陽朔的經濟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抗戰勝利后,十字街商業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墻圍住,并不像今天這樣直通公路邊的膏澤峰下。要從西街出城須經過江西會館對面一段小街叫西橫街的折向正西門才行,所以說西橫街實際上也是西街的組成部分。
后來,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為從西街方便出城便將城墻拆開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邊修建有最早的汽車站。當時,為適應潮流,遂把從東邊直到西城邊的一段改稱西馬路。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間因避忌“西”字而改稱東風路,取其“東風壓倒西風”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舊名。
陽朔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陽朔最早的接觸和融合地。1917年左右基督教傳入陽朔,由李紹庚夫婦主持傳教,地點在西街東段一帶租一間民房進行,有數十人入教。當時負責桂柳區段的英藉傳教士陳法言等(系使用中文名)經常路過陽朔,均到李先生家探訪,并在西街江西會館大門處拉手風琴唱詩以吸引群眾,進行布道,引得一街群眾圍觀。所以說陽朔西街的群眾是最早接觸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