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熟知的端午節,在,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臺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準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云:“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里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彩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于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各地龍舟競渡還有不同的習俗。在長樂,龍舟一般按親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為單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為單位,甚至細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幾十戶或上百戶擁有一艘龍舟。新船竣工后,人們抬舟游鄉,而后放到河里“試水”。坐船頭者和司舵、司鑼、司鼓的都要“投標”決定,即誰出的錢多誰當。新船試水后,便舉行邀請賽,由本族青壯年分成幾組與外姓的龍舟比賽,俗稱“請二班”。在泰寧,從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屬賽龍舟的日子。最熱鬧的是五月廿七的廟會。賽事全由農民自發組織。比賽分甲、乙兩隊,甲隊為青龍船公,乙為黃龍船媽,每舟設司鼓、司鑼、司舵各1人,劃手8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比賽時應逆水而上。龍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論比賽輸贏,司鼓者都得請賽手晚餐宴飲,以示慰問。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龍舟競渡時還把粽子拋入水中。在漳平,從四月初一起就有試龍舟的鼓聲,俗稱“龍船鼓”。男女老少聽到第一聲“龍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幾下,據傳說這樣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會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緊張激烈的龍舟競渡后,有別開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著平臺,四周飾以彩帶紙花,演員身著古裝表演。表演之后,還有捉鴨活動(即把鴨子拋入水中讓人去捉),與他處不同的是,無論龍舟上的劃手,還是岸上的觀眾,均可入水追捉,誰捉到歸誰。一時熱鬧非凡,平添許多節日喜慶氣氛。在沙縣,競渡之后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戲,以盡觀眾余興。在上杭,龍舟分黃色的黃龍和黑色的烏龍兩種。另有神船,祀神并司號令,且有鼓樂隊。開賽時,神船令下,黃、黑兩舟鼓槳猛進。此時神船上鼓樂齊鳴,場面熱烈壯觀。龍舟以先達終點者為勝。又有用豬膀胱(俗稱“豬尿泡”)吹如氣球,染紅黃各色,上寫發獎者名號,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龍舟競渡爭奪,奪得的憑此向給獎者取獎。在平和,舊時龍舟賽時間分二天。初四叫“劃水花”,地點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攪渾,至有魚跳上龍舟為止,然后把魚蒸熟祭江。初五舉行決賽。
1949年之后,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龍舟競賽,并且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現在人們已把賽龍舟視為一項水上競賽的體育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賽龍舟列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更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堿水、或豆殼灰堿水、或其他植物堿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堿,味道稍遜),待浸透后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扎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堿粽等。堿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后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堿水,并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后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堿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堿粽干還可以煮成堿粽甜湯,有助于消化,因此人們常以堿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畬族同胞在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葉包裹,俗稱“五節粽”。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山鄉畬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堿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畬婆粽’。亦互相饋送如常儀。”
漳平的端午節還包“假粽”和“乖粽”。所謂“假粽”是用竹葉包谷皮,然后送到屋外去,據說這是為送蚊送蟲,以避免蟲蟻的叮咬。所謂“乖粽”,是專門包給小孩子吃的,據說小孩吃了后便會變乖,很聽話。“乖粽”用料與一般粽子相同,只不過包粽時間提前些。
端午節除粽子外,各地還有不同的應時食品。廈門舊時有食黃鱔之俗,目的是“驅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稱“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鵒螺,以能明目。”(明·何喬遠:《閩書》卷38《風俗志》)在泉州一帶,吃“煎”(煎海蠣),拌菜煎的又稱“菜”。端午煎據說是為了補天。傳說女蝸煉石補天處有裂隙,因此陰雨連綿(閩南此時正是多雨季節),于是大家煎補天。此外,泉州一帶還吃“潤菜餅”。與潤菜餅同時是祭祀祀祖先與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語說:“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稱“初五扒”,即扒龍船)。這概括了該地賽龍舟之外的端午節所有習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間做米糕。糕的樣式雖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與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時,民間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這天,家家在門上插艾葉、菖蒲避邪,也有的認為初四插艾會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們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統稱“午時草”。中午,“午時草”與雞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后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小孩子在浴后要在肚臍和額頭上點雄黃,借以驅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還掛著裝上染成紅色雞蛋的小網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節事內容的民謠:“初一釘門蔥(按:門蔥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麥粉發酵制成的甜果。猛,即發酵。)初三煎面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
端午懸艾插蒲的習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這天,采艾葉、菖蒲,以紅紙條卷束,懸掛門首(或釘于門柱兩邊)。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劍,可借以驅魅壓邪。實際上艾與菖蒲均為中草藥,藥用功能頗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閩南,除艾、蒲之外,有的還懸插帶綠葉的榕枝或桃枝,有的還懸插松、柳、大蒜頭。諺語說:“插艾身手健,插松壯如龍”。在光澤、將樂,與艾、蒲同懸門戶的還有葛藤,謂可壓兇禁蛇。艾、蒲不但用于懸、插,而且還用于熏、灑。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黃石磨酒,噴室中,并燃艾揮熏,相傳能辟蛇蝎”(民國《政和縣志》20《禮俗》)。在光澤,“切菖蒲根泡酒,朱砂雄黃末調服,謂可延年,用以涂足噴床,辟蛇解毒。”(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志·風俗》)在福州地區,“以蒲與雄黃入酒飲之,并制雄黃為筒,燃于屋壁床帳之上。小兒則以其末涂耳鼻,云避百毒”(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在,大家知道雄黃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飲用。舊時,武平有“泛蒲觴”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于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飲之,今已無此俗。
福建民間尤重端午節的中午時分,因此有采“午時草”、“午時茶”,取“午時水”、寫“午時書”與“曬午時”之俗。
“午時草”有兩種類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采集各種應時中草藥,曬到午時,或用于燒水沐浴,或用于煮蛋,或制成藥貯藏備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屬此。另一是指午時采集的藥草,“傍午采蓄藥物,為‘午時草’”(清·乾隆《福鼎縣志》卷2《風俗》),閩東的福鼎等地即屬此。“午時茶”實際上與“午時草”相類似,也是以多種中草藥合成,并非是茶葉。福州地區常稱“藥”為“茶”,以避不吉利,“午時茶”即此義。古田端午節“飲蒲酒,合藥配制午時茶。”(民國《古田府志》卷21《禮俗志》)崇安端午“采藥作午時茶”(清·康熙《崇安縣志》卷1《風俗》)。在將樂,初五午時,許多婦女上山采集“午時茶”,以備全年消毒滅病之用。福州地區及閩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時水”也有兩種,一種是以“午時草”熬的湯,“午時取草煎湯,曰‘午時水’”(民國《龍巖縣志》卷21《禮俗志》),用于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廣。另一種“午時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時的井水。據說這時水質最好,人們趕緊從井里汲水,裝到甕里保存起來,說是不會變質,可當藥用;用這種“午時水”沐浴,百姓認為能祛濁除病。這一習俗主要流行于閩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時水,人們便趁此時清洗水井,因此閩南便有端午清井的習慣。在福州,人們卻忌于端午節中午汲井水,傳說此時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時書”是初五午時正所寫的對聯。如同春聯一般,以紅紙寫成(居喪之家用素色紙),貼在門戶上,以避邪祛魅。“午時書”的內容大多是納福迎祥、驅邪消災之類,也有涉及地方風物習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國中天傳令節,江城五月落梅花”,“談忠說孝,飲酒讀騷”,“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濱人家寫:“十丈龍旗,此日奪標應在我;滿江鼉鼓,中流擊楫有何人”。也有詠節日風俗的:“無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時才寫午時書”。福州的“午時書”之俗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見到。南靖多寫:“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門閭”等對聯貼于門上。在建寧、泰寧、政和,門邊張貼的是:“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邪”。在漳平,以紅紙條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孔子筆頭千斤重,掃盡蟲蟻永消除。”只是這些紅紙條不是貼在門戶上,而是貼在墻壁上。在連城,以黃紙條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蟲),毛娘一去不返鄉”,“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等等,張貼于廳堂、廚房各處。在大田,也有“書門貼,粘棖間”之舉(民國《大田縣志》卷5《禮俗志》)這與福州的“午時書”,有相似之處。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為黃梅雨季,屋里屋外陰濕霉變,雜菌蟲豸滋生。端午來臨,天氣轉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節衛生活動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們便把洗干凈的家具、被帳等,放到屋頂、陽臺或屋前的空地上曬,一直到午時陽光直射為止。這就是“曬午時”。據說,曬過午時的被帳家具不生蟲豸。
端午節時,各地還流行用石灰撒墻根壁角,以除蟲蟻。有的則以雄黃粉末制成小紙炮,稱“黃煙”,于中午在室內點燃,以熏煙驅除蚊蟲。在建陽,婦女與小孩以粽葉折成小船,內放五六枚螺殼,將其置與床下,說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間以方形白紙寫上24個“白”字,繞成一個圓圈,圈中寫“祛病驅邪”4字,圓圈兩旁,寫上“董老仙人真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劍逐妖魔,除蟲斬蟻無蹤跡”字句。待中午祀神時,以雄黃酒噴上,張貼于房中墻上。連城、龍巖亦有此俗。據民國版《龍巖縣志》“禮俗志”(卷21)載:“溶雄黃于酒,涂兒童手、面,以為可辟蟲也。書寫廚壁,以為可避蟲蟻也。書云:‘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口舌上天臺,蟲蟻歸地府’,或書云:‘五月五日午時節,董仲仙師傳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驅蟲逐蟻走無跡。’”在廈門、同安、金門等地,端陽午時,民間以紙為人,寫上一家生辰,送水邊焚之,名為“辟瘟”。
在福建民間,端午節還有些專屬于兒童習俗。一是為孩子們系“長命縷”。“長命縷”實為五色絲線,于端午時系在手腕處,須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長。這一習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王”字,據說可以驅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絲線結織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內裝沉香、朱砂或樟腦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細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穢逐疫。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重要節日,現在仍為人們所重視。古時福州及閩北一些地區,端午節是在五月初四過的,據說因王審知死于五月五日而避之。現在,除個別地區(如永定的洪坑等)外,都在初五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