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中秋,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福建的中秋節(jié)有哪些習(xí)俗呢?按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三秋(孟、仲、季)之中,為“仲秋”,十五日又為仲秋之中,既以為節(jié),故稱“中秋節(jié)”、“仲秋節(jié)”。
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xí)俗,內(nèi)容豐富多彩。在莆田,“中秋,士人家置酒酣燕,玩月為樂,每至夜分乃止。”(清·乾隆《莆田縣志》卷2《輿地》)在詔安,讀書人于是夜置酒書齋,為賞月之宴。漳平中秋,士人“是夜各置酒玩月,歌唱贈答。”(清·道光《漳平縣志》卷1《輿地》)這是文人雅士之舉。一般人家也自有樂趣。據(jù)乾隆版《福州府志·風(fēng)俗》(卷24)載:“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夕,婦女連臂出游,謂之‘走百病’。”在屏南,中秋夜各家備果餅,邀親友賞月,交相往來。在光澤,人們多相率為玩月之樂,品茶嘗餅聽弦歌,夜闌始歸。在大田,賞月俗稱“賞秋”;在龍巖,中秋夜有賞月會。
中秋夜閩人喜于水上賞月。泉州人于此夕蕩舟筍江。廈門也有駕舟于鷺江中流賞月之俗。福州閩江更是中秋觀燈賞月的泛舟之處。萬壽橋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賞月、“盤詩”。明代曹學(xué)佺《泛舟江上觀塔燈》詩云:“浮邱塔夜放花燈,江上看時倍幾層。向月金莖承沆瀣,中天玉柱勢憑陵。繞枝鵲駭珠彈落,照水犀燃寶藏興。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顧兩三僧。”
中秋也有拜月的習(xí)俗,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陳設(shè)香案置月餅、瓜果之類,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稱“拜月”。連城民間稱月神為“月光媽”,賞月時也有拜月的習(xí)俗。漳州、上杭等地則稱“請月姑”,同時在月下設(shè)香案、備果餅,膜拜致詞。上杭之俗更奇,請月姑時,將一小筐放在盤中,據(jù)說月神降臨,筐便會自動上升,并有剝啄聲,女子便計其數(shù)以卜災(zāi)祥。在建寧,中秋夜有的婦女對月問吉兇,俗稱“請木杓神”。泰寧、永定一帶,婦女不但“請月姑”,而且還“等月華”。“等月華”又稱“待月華”,民間傳說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間,便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誰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因此,等月華就是在等嫦娥擲來的寶貝。此俗流傳已久,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云:“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yīng)是嫦娥擲與人”,所詠便是“待月華”之俗。這一習(xí)俗在福州地區(qū)、莆田、仙游一帶也有。不過,“等月華”后來并不指人們真的要等天上的寶貝,而是成了賞月的別稱。據(jù)乾隆版《仙游縣志·邑肇志·風(fēng)俗》(卷8)載:“中秋望月,宴飲達曙,笙歌載路,謂之‘待月華’。”廈門、金門一帶,婦女拈香于墻壁間,聽人語,以占休咎(吉兇),俗稱“聽香”。建寧、建甌、浦城等地,有中秋夜乞嗣(求生男孩)之俗。浦城的一些地方還有于月下祈長壽的。在莆田,出嫁的女子在中秋夜應(yīng)具飲食饋送父母,稱為“佐秋”。以上習(xí)俗,今大多不存。
中秋的特點是“圓”,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在福州,請月用圓幾,拜月用圓桌,點塔用圓燈,進香用圓香球,吃的月餅更是圓的。福建月餅種類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細。小巧玲瓏的僅幾兩,大的則徑達二尺重十余斤,有的月餅上還印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以及蘇武牧羊等圖案,栩栩如生。中秋月餅不但全家團聚品嘗,而且還互相饋贈。據(jù)傳說,中秋送餅與福建人民反抗元朝蒙古貴族統(tǒng)治有關(guān)。元朝時,福建人民與江南人民一樣被列為“南人”,失去了人生的基本權(quán)利。統(tǒng)治者的高壓,激起人民更強烈的反抗。因此經(jīng)常發(fā)生“殺韃子”的事件。有一年,福州人民決定在八月十五日舉事殺“韃子”,密約在月上時燃塔燈為號,全城齊起。但是如何傳遞這個消息成了難題。這時,有人想出辦法,把密約藏在月餅之中,互相饋送。這一辦法真靈,果然家喻戶曉,如期進行。在閩南及閩西北也都流行類似的說法。廈門及晉江安海有中秋戲餅的獨特習(xí)俗,稱“搏狀元餅”。戲餅以“會”為單位,一“會”月餅共63塊,以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為餅名,宜四五人游戲。戲餅時取6個骰子,參加者輪流抓擲,以骰子顯示的點數(shù),按規(guī)定取得相應(yīng)級別的月餅。據(jù)說這個游戲是鄭成功的部將洪旭首創(chuàng)。當(dāng)時,鄭成功駐軍廈門,準(zhǔn)備收復(fù)臺灣。但是,士兵中有不少人思念家鄉(xiāng)。如果這一情緒蔓延,將不利于練兵打仗。因此,部將洪旭便想出了“搏狀元餅”的游戲,寬釋了士兵的想家思親之念。后來這種游戲從軍中傳到民間。戲餅一般在中秋前十天開始,高潮在中秋之夜。這些日子,廈門、安海街上都有為“搏狀元餅”特制的整套大小月餅出售。這一習(xí)俗還傳到臺灣。
在,塔與中秋節(jié)關(guān)系密切。福州地區(qū)有砌塔、燒塔、排塔;閩南的泉州、廈門、龍海一帶有造塔、燒“塔仔”;南平、崇安、邵武等地也有燒塔。福清的點塔燈則名聞遐邇。
中秋將臨,福州一帶小孩成群結(jié)隊在巷頭坊尾的空曠場地上,以磚塊、瓦片砌起塔來。大人有的當(dāng)顧問,有的則直接加入砌塔的行列。砌的塔低的約四、五尺,高的則達一丈多,式樣多是仿七層八面的定光塔(即福州城內(nèi)的“白塔”),同時,還在塔中放滿干柴,并夾上鞭炮、龍眼核等。中秋之夜,便點起火來。一時間火光熊熊,鞭炮聲與龍眼核爆裂聲響成一片,塔變成一條沖天火柱,這就是“燒塔”。根據(jù)民間傳說,“燒塔”之俗源于元末漢人燃塔為號殺“韃子”的故事。福州舊俗,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要在中秋節(jié)買一座泥塑或陶燒的塔,連同月餅等,送給外甥作“喜食”(福州方言意為圖吉利),稱“送塔”。“排塔”一般從八月十三日開始。各家廳堂搭起坪架,有的有好幾層。頂層放置塔一座或三座,以下陳列泥塑的佛教偶像如來、觀音、彌勒、羅漢、金剛等,也有的是道教的八仙,以及壽星、東方朔等等。殷富人家更為講究,廳堂上除擺列各種泥塑的偶像外,還擺設(shè)假山、盆景、古玩,十分豪華,因此又有“排鰲山”之稱。入夜,垌內(nèi)與坪架上點燃五彩小蠟燭,璀璨奪目,喜氣滿堂。
閩南一帶的中秋造塔、“燒塔仔”與福州的砌塔、燒塔大致相同,也是孩童的樂趣。不過,關(guān)于造塔、“燒塔仔”的來歷卻有所不同。宋元時期,泉州是個繁忙的港口,石塔建筑勃興。泉州地區(qū)沿江踞灣所建石塔大小幾十座,導(dǎo)引船舶出入。同時,該地出國謀生的人很多,往往是一去數(shù)年未返,家人牽腸掛肚。人們從天上月亮的陰晴圓缺,想到人間的悲歡離合,因此每年中秋節(jié)時,航標(biāo)塔上點燃的燈火,成了人們表達思親情感、召喚遠方歸帆的象征。燒塔思親也影響了兒童,他們從模仿逐漸發(fā)展為饒有情趣的“燒塔仔”習(xí)俗。
南平的燒塔并非兒童的游戲,而是為了祀塔。“中秋前,各里社設(shè)壇祀塔,或紙制,或瓦壘,張燈結(jié)彩,笙歌徹夜,觀者如市。”(清·嘉慶《南平縣志》卷8《風(fēng)俗》)除了磚砌瓦壘之塔,還有紙制的。祀塔時間則是在中秋之前。
福清點塔燈的塔,是城郊的瑞云塔,每60年點一次。逢甲子年的中秋夜,瑞云塔上點起數(shù)百盞各式各樣的花燈。與此同時,城內(nèi)各繁華的街道上以整匹整匹的布遮幔起來,稱之為“幔天”。布幔之下掛滿各色彩燈,蟲魚鳥獸、瓜果器物,應(yīng)有盡有。各主要路口結(jié)扎彩坊,各居家店戶也懸掛明燈,有的巨商富戶還要排設(shè)鰲山,爭奇斗勝。民間各種傳統(tǒng)的娛樂形式,如“行舟”、“臺閣”、“龍燈”、“地下棚”等,也都上街表演。瑞云塔甲子中秋點燈與禳災(zāi)祈福無關(guān),純?yōu)槿罕娦缘奈膴驶顒印H鹪扑悦魅f歷四十三年(1615年)建成后,至今共經(jīng)歷7個甲子年。甲子年之外,如有特殊喜慶也可以點塔燈。所以1959年慶祝建國10周年也點了塔燈。據(jù)說,點瑞云塔燈是由中秋夜燒瓦塔這一習(xí)俗發(fā)展來的,但也有傳說首次甲子點塔是紀(jì)念瑞云塔建成10年及歡迎葉向高退歸故里,后便相傳成習(xí)。
中秋節(jié)點燈他處也有,聲勢規(guī)模雖遠遜于福清,但也自成特點。據(jù)《閩雜記補遺》載:建陽城中人家,中秋夜門前皆懸紅色小燈,燈之多寡如丁口數(shù),謂之“丁燈”。這是早期的事,后來則“張彩燈于檐。相傳五代南唐破郡城時,練夫人令里民如此,免屠戮之慘,至今相沿不改。”(民國《建陽縣志》卷8《禮俗》)在霞浦、古田、政和等地有燈謎。霞浦的燈謎多由店鋪制作,懸于鋪前以招攬顧客。猜中謎的便獎給瓜果月餅等,增添不少節(jié)日的樂趣。在古田,對猜中燈謎的除奉以茶、餅之外,有的還鳴炮示慶。政和則專設(shè)燈謎棚,燈奇巧,謎也奇巧,吸引了許多人既賞月觀燈,又猜謎語,十分熱鬧。
中秋夜的游戲很多,霞浦的曳石在全國絕無僅有。曳石就是用石塊系上繩索,沿街拖拉。曳石也稱“太平石”,相傳為民族英雄戚繼光所創(chuàng)。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戚繼光帶兵驅(qū)逐倭寇,軍民同心,所向無敵。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八月,戚家軍主力外調(diào),留駐霞浦的兵力很少。竊踞島嶼的倭寇妄想于中秋夜乘虛攻城,戚繼光便想出以曳石之計疑敵。到了中秋之夜,倭寇偷偷地摸到城郊,但見滿城燈火,并聽到城內(nèi)喊聲震天,石聲隆隆。倭寇大驚,只道是千家萬馬在調(diào)動,不戰(zhàn)而逃。霞浦城因此得以保全。為了紀(jì)念民族英雄戚繼光,每逢中秋,霞浦都有曳石活動,歷400年而不改。寧德霍童的“拖石磨”也在中秋進行,玩法與曳石相類似,但規(guī)模不如曳石。
中秋節(jié)還是祭墓祀祖祀神的日子。在南平,士民祭墓大半在中秋這天,供品、祭拜禮儀和清明一樣。閩清、羅源、沙縣等地,自八月初一起至十五日均可掃墓,稱“秋祭”,一切儀式與清明相同。在閩清,秋祭之后還在祠堂設(shè)席,族中老幼扶攜而來,登堂會食。座次別尊卑分長幼。宴后還給小孩分腌李、花生、瓜子等。直到現(xiàn)在,閩清的掃墓在中秋前而不在清明。順昌亦有此俗,但祭掃的時間可以延至“白露”后。在廈門、龍溪、南靖、長泰、平和、漳浦、詔安、漳平、龍巖等地,中秋節(jié)家祀土神,仿古人春祈秋報。廈門、金門、永泰等地,讀書人還祀魁星。至于祀祖,各地多有此俗。
中秋節(jié)還有一些雜俗。在三明農(nóng)村有“偷南瓜”之俗。十五日這天,人們便早早起來,尤其是小孩子,起床后到處摘南瓜。這時,主人不但不會生氣,而且還慫恿人家摘。在列西、莘口等處,有些人家還特意留一些南瓜讓人家“偷”。南瓜果大、高產(chǎn),象征吉詳福壽,中秋節(jié)有人來“偷瓜”,預(yù)示著這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因此,種南瓜的人家唯恐沒人來“偷”。“偷”南瓜的人把瓜抱回家后,在瓜蒂處挖一個小洞,放進豬肉、香料后蓋上蒸熟,用來請客。凡家中有新婚媳婦,切瓜便是她的事。在切瓜時,客人百般刁難,不亞于新婚鬧洞房,目的是要新媳婦多切幾個,寓意多生貴子。吃瓜時,瓜蒂一定是新媳婦吃的。
在福州、連江一帶,工場、店鋪的伙計從端午節(jié)到中秋節(jié)照例有午休,一般也不加班熬夜。但從過了中秋節(jié)起便取消午休,而且加夜班的情況也多了。因此,福州有句俗語說:“快活五日節(jié)(端午),吃虧八月中秋”。
總之,中秋節(jié)是個普遍受重視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因而它的各種活動也多。1949年以來,中秋習(xí)俗主要是賞月以及伴隨著的各種文體活動、吃月餅。祭墓祀祖在一些地區(qū)也繼續(xù)流行,但儀式已簡單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