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相傳這天牛郎織女相會鵲橋。
七夕作為節日始于漢代,原僅在皇宮中進行,六朝時流傳到民間,此后各代相沿成習。七夕雖是紀念牛郎織女,但在卻多限于織女。織女又稱“天孫”,福州民間俗稱“七夕奶”,閩南一帶則叫“七娘媽”。據說織女勤于女紅,長年從事機杼,織成無縫天衣。她的靈巧與技藝為廣大婦女所仰慕,因此,七夕的主要習俗是青年婦女向織女乞巧,所以七夕又稱“乞巧節”、“女兒節”。此外,還結緣、兒童七夕乞巧等習俗。
七夕乞巧的習俗在全省各地大同小異。明弘治版《八閩通志》“地理·風俗歲時附”(卷3)載:“七夕是夜,兒女羅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乾隆版《福州府志》“風俗”(卷24)載:“七月七夕,婦女陳瓜果七盤,茗椀、爐香各七數,用針七條,取繡線于焚楮光中,伏地俄頃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又取小嬉子(注:一種小蜘蛛)盛盒中,平明啟視,以成繭為得巧之驗。”光澤一帶婦女,在七夕這天制作精致的“巧餅”,還以竹篾扎縛成層樓,用彩紙為裝飾,繪上牛郎、織女像,謂之“巧樓”。漳、泉一帶青年女子,多于夜靜時設瓜果,燃香燭于庭中,獨坐相待,如聞烏雀等聲,謂之報巧,如聞鵲聲,謂之得巧。古時的乞巧活動常常鬧到深夜。
福建文化民間保護網
閩東一帶少女、少婦拜“織女”,不僅乞巧,更主要是傾訴心事,祈求如愿。事前,她們約好朋友或鄰里幾人至十幾人聯合舉辦,并齋戒一天。七夕之夜,參加者沐浴梳理停當,準時來到主辦人家里。在月光下設香案。焚香禮拜之后,便圍坐一起,邊吃花生、瓜子,邊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大凡少女都祈求自己越長越漂亮,或是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
七月初七又俗稱“魁星生日”,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的讀書人對“魁星”的崇敬僅次于孔子,因此便有七夕拜“魁星”之俗。七夕夜設香案,放置一個紙糊的“魁星”。“魁星”高2尺許,藍面環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朱筆。“魁星”前擺著供品,其中應有一個煮熟的帶角公羊頭,兩角束紅紙。參拜者焚香鳴炮,頂禮膜拜。倘是一個人丁興旺的人家,七夕之夜于天井中往往同時擺設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女拜“織女”,男拜“魁星”,各祈各的愿望,煞是熱鬧。結束時再鳴炮,燒紙錢,并將“魁星”像一并焚燒。
泉州、廈門、同安等地的七夕風俗注重小孩。這天,小孩要拜“天孫”,解“續命縷”。“續命縷”俗稱“神索線”,又叫“長命縷”,端午時系在小孩的手臂上,到了七夕解開,為了祈求孩子無病無災,健康成長。在福鼎,解下的“續命縷”要扔到屋頂上,為的是讓喜鵲叼走供搭橋用,以度牛郎織女。閩南僑鄉則不同,稱七夕為“七娘媽生”(或曰“七娘生”),被稱為“七娘媽”的織女是七個仙女(或曰七個娘娘、七個夫人)。閩南自古為僑鄉,許多男人到海外或臺灣謀生,一去常是數載未歸。家中的婦女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健康成長。久而久之,七夕女演變為“七娘媽”,牛郎織女的傳說逐漸變成了為保護孩子的祈禱。七夕供奉“七娘媽”的東西很講究,都以七為數:“七娘轎”(彩紙糊制的小轎)7乘;鮮花7色,每色7朵或14朵;熟花7朵;“七娘亭”(彩紙糊制的樓房)里要有7把椅子讓7個娘娘坐;胭脂7盒;香粉7盒;以及糖果、糖豆、三牲、酒醴、筵席等。在閩南僑鄉,“七娘媽”被視為小孩的保護神。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第一年要拜“七娘媽”為干娘,以置于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了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干娘了,俗稱“洗契”。這些人家除了供奉上述禮品(泉州習俗,非此類人家可以不備“七娘亭”、胭脂,花粉、糖豆)外,還得在門口掛一個“七娘燈”,并且要制作花包子饋送全村各戶。
有些地方在拜了“七娘媽”之后,把“七娘亭”焚燒,同時將鮮花、白粉、胭脂投到屋頂上。要是花瓣或香粉濺落在少女的臉上、身上,則被視為將越長越漂亮的吉兆。
分豆結緣也是七夕的一個重要習俗。在福州地區,這天家家戶戶都忙于炒蠶豆(或蒸煮蠶豆),分給孩子們。孩子們又與鄰里的小伙伴互相贈送蠶豆,表示結下“快樂緣”、“歡喜緣”、“和好緣”,永遠和睦友愛。福州古俗,贈蠶豆的多是婦女,她們把蠶豆分給遇見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口中還說:“結緣,結緣。”此種結緣純屬風俗,別無他意。龍溪、南靖等地舊志也有記載結緣之俗。福清、長樂有些地方還做豆末、炒糖豆,互相饋贈。在閩東的一些地區,如兩人不和,其中一方想消除矛盾,言歸于好,便于七夕前將蠶豆包在紙內,托人轉交。如果另一方收到后也以蠶豆回報,即表示接受和解,可釋前嫌。清代陳庚煥《結緣行》詩有句云“閩人本多情,豆為結緣炒。晨興十萬灶,爆咤喧辰卯”,可見分豆結緣之俗的流行。在長汀,結緣不用蠶豆,而用七層糕。七夕這天,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七層糕。女兒收到后,把它切成許多小塊,分送四鄰結緣。
在泰寧、明溪、建寧等地,七夕習俗對學者格外青睞。
七夕這天,泰寧的學童都要在晚上乞巧。庭院中擺設香案,供各種瓜果三盤,然后燃香點燭。學童拜牛郎、織女雙星,口中念著“乞巧文”:“天上雙星會,人間七夕臨。學童恭乞巧,愿早賜聰明。”“乞巧文”要反復念七遍,祈求雙星賜給智慧,早日成才。父母還為學童乞巧準備好“糍酥”(一種食品),待乞巧之后分送親友。親友收到后,則回贈一些諸如筆、墨、硯之類的文化用品。 福建文化歡迎你的加入
七夕在明溪稱為“七吉”。入晚時,婦女們設香燈、瓜果祀牛、女雙星,大多還是卜問休咎(即吉兇)。乞巧成了孩子們的事,因此明溪人稱七夕是孩子們的節日。每逢七夕,私塾照例放假一天,先生備一餐飯招待學生,稱“辦七吉”。學童身著新裝、帶著“七吉禮”(即送給先生的紅包),興高彩烈地來到塾學中。他們給先生的紅包既是酬謝先生的教導,也是形式上的餐金,以示不讓先生破費。進餐之前,學童們先搞衛生,焚燒用過的字紙。紙灰必須集中倒入水流之中,以免被風吹散落四處;若被人踩了,便是侮辱圣賢。隨后,先生便帶著學童跪拜孔子,祈求學業進步,來日取得功名。拜完之后,師生共同入席進餐。
明溪人歷來重視子女教育,他們把子女初入學視為大喜事,在七夕這天宴請親友,稱“做七吉”。親友們帶著文房四寶和糖餅來賀。外婆的禮物尤為豐厚,除了文具等之外,還要有一套新衣褲以及手絹、扇子,祝愿外孫來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現在,明溪重視教育之風不減,這一習俗至今還在農村流行。
建寧舊俗,七夕學童作乞巧會。學童們把平時所寫的字紙卷成圓軸,外用金、銀紙或其他有色紙封好,在孔夫子的神位前搭成房狀,然后由先生帶領著向孔子行禮膜拜,祈禱學有所成。拜畢,舉火焚燒字紙,待燒盡冷卻后,再用干凈的紙包好紙灰,送到河中飄走。七夕這天,學童都要給先生送錢或物,而先生也要備下茶點或宴席與學童聯歡。因此,有人稱七夕為“尊師敬字節”。 福建文化歡迎你的加入
將樂學童也有在七夕日燒字紙的習俗。同時,有錢人家要在這天辦“起館酒”,即慶祝子女初入學的酒宴。親友來賀,送文房四寶、雨傘、書包之類禮品。貧窮的人家也要蒸米糕給孩子吃,以示慶賀。沙縣亦有此俗。民國版《閩清縣志·禮俗志》(卷5)載:“七夕,童子以瓜果作乞巧會。學童各奉茶于書館相啖,用果置茶中,或鮮或干,共七件,謂之‘七夕茶’”。乾隆版《莆田縣志·輿地·風俗》(卷2)載:“七夕乞巧,稚子爭擊瓦缶于庭。”這些則是另一形式。
七夕在民間的傳說與雜俗也不少,有些是發揮人的想象力。在廈門、龍巖一帶,傳說七夕這天絕難看到喜鵲,因為它們都上天架橋去了。翌日又一定多雨,那是牛郎、織女依依惜別時灑下的多情淚。也有些地方,人們說七夕夜深之時,在葡萄架下可聽見牛郎織女的呢喃細語。詔安的七夕還有敬“床公媽”儀式,“人家并以瓜果、糖飯設睡床上。畫五色紙為衣裳式,令十五歲以下子弟焚供,俗謂‘祭花公婆’。男女十五歲者,就床食之,謂之‘出花園’”。(民國《詔安縣志》卷1《歲時》)浦城、古田、霞浦、崇安等地,有七夕洗井易水之俗。在連城,這天忌為小孩洗澡;邵武、光澤等地則認為宜于為老人做壽棺、壽衣。這些習俗與七夕原義并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