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拜年,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都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和活動,在福建,拜年具體是怎樣的呢?有興趣的話,我們來詳細了解,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拜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祇祖先之后,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志中的“少長序拜”(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卑幼以次拜其尊長”(清·道光《羅源縣志》卷27《風俗》)即屬此類。舊時要行跪拜禮,后逐漸改為作揖鞠躬,流傳至今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只說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后,要賞給紅包(即壓歲錢,有的壓歲錢在除夕夜給。)或紅桔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有變化,由于城鎮中兒女很多是與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帶小孩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類型是以宗族為單位,在祠堂祖廟中拜年,類似于現在的“團拜”。據(民國)《連江縣志》“禮俗”(卷19)記載:人們在拜完神、祖先后,“隨入祖廟,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插桔,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凡在祖廟中祭祀祖先的,祀畢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現在這一類拜年已不時興。
第三種類型是親朋好友、鄰里故舊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元日祭畢,無貴賤御新衣,詣親賀歲。主人出辛盤共款,行人相望于道,五日乃止”。龍海、南靖等地舊志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是給親戚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福州地區流行的回賀語是“齊發,齊發”。有的地方講究拜年的時間。在連城有句俗語,“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無肉”。說的是初一拜宗親,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給岳父、舅父拜年,則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遲了,恕招待不周。帶小孩去給親戚拜年,小孩往往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因此福州地區俗語說:“拜年拜年,沒桔也有錢”。在詔安,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說“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帶,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諧音“亡”)、吳(諧音“無”)、對于姓桑(諧音“喪”)、賈(諧音“假”)的人家也應回避。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拜見時雙手作揖,口稱“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則可隨便些,主人以煙、茶、糖果、紅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拜年的時間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馬祖島居民過了年夜,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風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場所游樂,但不走家串戶。現在這些風俗多已不存。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卻忌這天賀年會親。同姓中有老人做壽的,應送壽面。過去拜壽是在正月初旬夜間進行,稱“暖壽”,現在則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諸如洗衣、劈柴之類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為吊唁死者日,凡有新喪的人家,應為逝者設靈座,讓親友吊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為探亡日。據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打敗倭寇之后,進山避難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陸續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尸骨相枕,滿目瘡痍。親友鄉鄰不知誰家遭了難、死了人,于是互相探望,幫助收殮親人。后世相傳,二月初二便稱為“探亡日”。后來,把這紀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與“大年夜”(正月初四,詳見后“除夕”條)之間的正月初二。此后年年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以避“探亡”之諱。但終有諸多不便,故又約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過門、拜過年者,初二日再登門便不算犯忌。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別多,為的換取初二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晝民”)有一特殊的賀年習俗:正月初二后的數日內,三五結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為中年以下女性),盛裝攜筐,至市內各街巷挨戶唱小曲賀年。受賀的人家贈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無論貧富與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參加賀年,據說這樣類似吃了百家飯,可保全家一年平安無事。所唱小曲和諧悅耳,且多與地方習俗、新年吉利有關,因此頗受青睞。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一,16歲以下的孩童都挎個布包成隊到各家各戶“打餅”,也含有賀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給一人一粒糖、一塊餅,年幼未能到者,則由兄、姐代領。
現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團拜”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團拜”即為集體拜年。許多單位都定于新年前后的某一時間,聚會一起,互相拜賀致意,既增進友誼,又可免逐家拜訪之勞。此外,還有軍民“團拜”,軍政“團拜”的。在農村,回鄉干部、學生也常有“團拜”之舉。電話拜年則是近幾年時興的新鮮事,主要在城鎮。新年鐘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隨著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這一新習俗逐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