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祀神在“開正”之后,是舊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凈茶、牲醴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有的地方則純為素齋,“設齋果、茶、酒、歲飯拜天”(民國《閩清縣志》卷5《禮俗志》)。永春還供有圓子湯,漳州還有紅糖煮線面,同安還有金針菜、龍眼干等。泉州的許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移至“開正”后祭祀,供品就更講究了,備的是三牲、五果、六齋。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次則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羅源,“元旦設香案當天叩拜,謂之‘啟寅’。”(民國《福建通志·風俗志(福州府)》,(引羅源舊志))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在連城,拜祖先稱“拜圖”,初一早上由族長率本族子孫在祖廟進行。在大田,民間有初一早起喝姜茶(即糖開水中放生姜、米花)的習俗,這時應敬一杯姜茶于祖宗神位前,祭祀則在早飯之后到祖祠中進行。
祀神之后,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紅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節。在福安,廳堂長案上的香火要持續三天不斷。
在龍海,龍江上的漁戶,春節時都買連根帶葉的大捆甘蔗,用紅絲布綁在船桅桿上,祈求新年日子節節甜。甘蔗要等過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則據說會壞了兆頭。
現在,祀神儀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設供果、點香燭,雖不無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