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節日? 比較有特色的節日有哪些?簡單介紹!
元宵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到這一天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街上供應湯圓,福建民歌《賣湯圓》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元宵的湯圓圓又圓……”正是“元宵吃湯圓”的真實寫照。
端午節
福建的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還要舉辦抓鴨子的活動。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一般設在海上或河上,從岸邊騰空伸出 根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涂滿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裝著一只盛鴨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個活門。參加競技者要登上木梯,走過這根伸向海里的圓木柱,到了末端,用手拉開小木箱的活門,鴨子就掉進水里,同時人也躍入水中去抓鴨子。通常,十幾只鴨子,在一個多小時內便被勇士們抓光。
龍巖 - 節日
食新
介紹: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后,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佑大家,絲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中元節
介紹:也稱鬼節。客家的中元節是在農歷七月十四日。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有蒸糕點“結緣”,“接太公太婆”,“燒包”,“燒夜香”等舊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風俗。中元節迷信色彩較濃,今舊俗逐漸淡薄。
十月半
介紹: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廈門 - 節日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此外,鳳凰花旅游節、購物狂歡節等新興節日將廈門的節日文化裝扮的更為多姿多彩。
上元節
時間: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
介紹:又稱“燈節”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燒香祭拜,并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后燒金紙,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這時的大街小巷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中山公園、寺廟或工人文化宮等公共場所會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活動。
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介紹:又叫“五月節”。廈門一帶的端午節既有和我國其它地方共同的內容,如吃粽子、劃龍舟,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內容,如抓鴨子、抓豬等競技活動。龍舟競渡一般在集美的龍舟池舉行,如果你剛好在端午節期間去廈門,不妨去那里看看。抓鴨子是一種考驗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涂滿滑油的圓木柱去打開一只盛鴨子的木箱,然后再跳進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鴨子,場面火爆,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
中秋搏餅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介紹: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地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后,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部將洪旭為了激
勵士兵先國后家的斗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只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六骰均為除4外的數,要關燈,搶月餅。該習俗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后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干式或三者綜合。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
時間:每年1月第一個周六下午
介紹:由中國田徑協會與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是中國春季惟一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也是中國惟一在海岸風光賽道上進行的馬拉松,與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形成中國的南北兩大馬拉松賽事。
鳳凰花旅游節
時間:鳳凰花開的季節(5~6月),每兩年舉辦一次,與海洋文化旅游節交替進行。
介紹:節日以廈門市樹鳳凰木命名,展現了廈門豐富的人文資源與獨特地方民俗,充滿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青春活力。節日期間會舉辦盛大的開幕式、鳳凰花詩會、沙灘派對、異國風情時裝秀、海上踩街等活動。
購物狂歡節
時間:每年8月拉開帷幕,持續一個多月
介紹:被稱為“淡季里的購物盛宴”。節日期間各大商場、百貨、超市將舉辦大型促銷活動,推出消費行業明星,并通過設置購物雙重大抽獎,刺激消費,創造購物樂趣。
花車巡游
時間:10月國慶期間
介紹:花車巡游由主題花車和表演方陣組成,以共享激情與歡樂為主題,旨在突出本土特色與國際風情的結合。目前參加者除本省外,還有外省、臺灣及國外團隊參加。
海洋文化旅游節
時間:10月國慶期間,每兩年舉辦一次,與鳳凰花旅游節交替進行。
介紹:節日期間會展出十多個系列四十多個節目,以水上項目和沙灘項目為主,如“海鮮美食”、“溫馨鷺島”、“激情漂流”、“定向越野”、“皮劃艇比賽”等。
泉州 - 節日
泉州民俗古樸,具有中原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特色,雅俗共賞,極富人情味。
(一)過春節,道恭喜。此外上元節(元宵)也是大節日,家家掛花燈,小孩提紙燈,歡宵達旦。
(二)清明節,春祭敬祖,掃墓燒紙錢,寄托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
(三)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這時是黃梅季節要過渡到暑天,家家戶戶都做粽,俗稱“補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鄉村,這一天要龍頭“采蓮”,村民們唱“嗦蓮”的采蓮歌,邊唱邊走,繞完全村,以此祈求豐收和健康。
(四)“七娘媽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天家家要擺紙轎、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媽,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節。農歷七月十日起,歷時一個月,分鋪分區祭祖先、設宴席、演戲、請客,最后一日再燒燈,擺些菜碗,喜慶結束。
(六)中秋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于“上元”。這時秋高氣爽,又是收成季節,婦女們就買月餅,蒸煮甘薯、芋頭,小孩們則到處撿磚瓦片造塔仔,當月滿天心,家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而小孩子分到月餅后,就結伴去拜他們造的塔仔公。泉州城里,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陽節,登高遠足,是一項很有詩意的活動。
(八)冬至,就是冬節。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雞、鴨、狗、豬、羊、牛六畜的模樣;在鄉村,還舉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除塵”貼春聯,備辦年貨,蒸糕,還要送神。除夕當夜,家人團聚點獨守歲,然后燃放鞭炮,送舊迎新。
莆田 - 節日
湄州島媽祖節
福建媽祖節時間:4月25日、10月4日地點:福建省蒲田市湄州島活動內容:媽祖生于公元960年,傳說媽祖經常顯靈保護船只,拯救海難。農歷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被奉為海神的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臺胞和當地民眾都來朝圣媽祖。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農歷二月初二日“中和節”
農歷二月初二日是“中和節”。這一天俗稱“頭牙”。各戶祭神祭祖先。商家備辦酒席,邀店員做“頭牙”。鄉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舉行元宵活動的,多在這一天補辦,俗稱“二月二”。仙游農村把“二月二”稱為“頭福”。古時,“二月二”為蒙館(私塾)開學日。
“耙鼎”鬧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當迎神隊伍經過他們的家門口時,就把煮飯的鐵鍋端出,倒置地上用鋤頭把鍋灰“耙”掉,這時,全村充滿“幾查、幾查”的聲音,其意一則驅邪,二為納福。這個習俗據傳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對年輕夫妻流落在外,因鬧元宵的迎神隊伍經過自己寓居的家門時,沒錢買鞭炮燃放接駕,只好將耙鍋發出的響聲權充鞭炮聲以表示虔誠。年過一年,他們的家業越來越大,人丁越來越旺,把這歸結為耙鍋聲感動了神明而賜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鍋迎神便被他們看作是一種吉利的舉措并廣為流傳。有的地方還有定例:在大年三十把鐵鍋底的鍋灰耙干凈后,必須等到元宵節才能再耙,否則來年會沒有財氣,如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逐漸用煤或液化氣當燃料,這一奇觀也就少了。
福州 - 節日
拗九節 農歷正月29
又稱孝順節、送窮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燒成后用來祭祀祖先,并且作為全家人的早餐。凡已經出嫁的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為祝愿平安度過“九”這一關。
這種節的來歷據說是古時目連的母親很兇悍,死后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后,每日給母親送的飯都被小鬼吃掉,后來他用黑米煮了一碗顏色發黑的粥,小鬼們都嚇得不敢吃,他的母親終于吃到了兒子送來了粥,不再受饑了。后來人們便把這一天命名為孝順節。
做夏 農歷入夏第一天
由于初春乍暖還寒,容易生病。古時為了提醒人們,特在入夏第一天舉行“過節”儀式,謂之“做夏”。做夏活動古今不同,有啖李、有吃筍,目的是消病除災,今流行煮鼎邊糊、煎“煎餅”、炊“碗糕”。煎餅是用豆芽菜和米漿在特制的平底鍋上煎熟;碗糕是用米漿加入發酵料,盛在小碗內炊熟。清林祖燾詩:“春歸花謝綠成陰,迎合盤餐妙手烹。炊出花糕頤可朵,分賞先自眾鄉鄰”。花糕,就是碗糕。此俗今已改為吃鼎邊糊。
冬節搓丸 農歷冬至
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征全家團圓。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只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然后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征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只狗,就唱“狗投富”,捏一只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后醮糖豆粉吃。
普渡節 12月9日
福州郊縣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廚師在露天大廚房中制作飯菜,郊縣農民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美味佳肴,來人越多福氣越多,而“露天大廚房”則成為極有特色的壯觀一景。
祭灶 農歷12月23、24
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12月24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福州祭灶分兩天舉行:23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24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俗謂:“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在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餅和花面殼(化裝面具)給外孫、外孫女。舊時醫術不發達,迷信的人認為戴上花面殼能使瘟神見不到兒童的真面目,可以避邪。現在一般不舉行祭灶儀式,但在節日全家歡宴的風俗仍然存在。灶糖、灶餅改稱“年糖、年餅”,花面殼則成為春節兒童玩具。
三明 - 節日
三明的歲時節日
三明是一個相對封閉而保留了不少古老民俗的城市,因此由農耕社會產生的二十四個節氣逐漸演變而成的歲時節日在三明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廣大鄉間地區,至今仍然會比較隆重地慶祝這些傳統節日。
正月新春舞龍燈、元宵鬧花燈,三明舞燈有古老的“稻草龍”和始于宋代的“矮子龍”;花燈亦有獨特的“采茶燈”和“蓮花燈”。
二月是花朝,慶百花生日,建寧、寧化有祭花神之俗。
三月三,三明、沙縣、永安等地有吃“綠色清明果”之俗。
四月立夏,重在“嘗新”。
五月端午,除吃粽子、喝雄黃酒外,明溪吃“葉子”的風俗頗為獨特;三明劃龍舟時所唱的“龍船歌”也是別具情趣。
七月七夕,女子在月下穿針引線乞巧;七月半為鬼節,墳前立幡之俗仍存。
八月中秋,家人團聚賞月外,此外還有漢代形成的拜月、走月之俗。三明的許多地方一直保留著這一古代習俗,而現在發展的更快規模也越來越大。
十月孟冬,俗稱“十月朝”是牛王生日,山里人這天必給耕牛喝米酒、灌稀粥。
十二月即將進入新年,各地的“掃塵”風俗熱火朝天。
放河燈
農歷七月十五前后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前后幾天是客家人祭祀已故親人,超度亡靈的日子,村中要放河燈。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里面按上一根紙捻而做成的,入夜時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先設壇誦經以追薦亡靈、消災祈福,再燒過祭文,就在河燈里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在朦朧的月色中,波光鱗鱗的河面上漂浮著盞盞紅燈,飄飄悠悠,像神奇的幻境。村民扶老攜幼趕來觀燈,兩岸人潮攢動,熱鬧非凡。相傳這一古老民俗源于南朝,客家先民在遷徙途中將其從中原帶到了南方。
沙縣小吃文化節 公歷12月8日
沙縣小吃節是每年公歷的12月8日,是沙縣人的喜慶日子, 沙縣百姓簡稱其為沙縣128。沙縣小吃歷史悠久,聲名遠播,而沙縣的小吃氛圍也很吸引人。在沙縣,每家每戶都能做幾樣小吃,而街頭巷尾更是隨處可見小吃攤點。到了小吃節當天,沙縣人民喜迎八方來賓,展示有千年積淀的小吃文化。屆時所有人會放假一天,成群結隊地上街吃喝。
武夷山 - 節日
拔燭橋
時間: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
介紹:相傳在清朝咸豐年間,楓坡村嗜賭成風,田地荒蕪,京官邱美金的父親見此,心中焦急,隨生一計,說:麒麟被村中賭博的瘴氣遮住了眼,看不見家鄉的田地,所以不能保住豐收與平安,要求人們趕制花燈和燭架,然后在正月十四至十六繞村**,最后將花燈堆放燃燒,將賭具扔進火中焚毀,這樣便可以消除瘴氣,求得麒麟的保佑,村民照此方法,來年果然風調雨順,這種活動便逐漸演變成了“拔燭橋”,實際是楓坡村的鬧元宵活動。
蠟燭會
時間:每年的農歷二月,各地舉行的時間不同,吳屯會期是農歷二月初一,黎口為二月初六,嵐谷為二月十一,大渾為二月十五,城關為二月二十一。
介紹:會期之時,從迎佛開始,便有以“白蛇傳”、“關云長秉燭夜讀”、“岳母刺字”等戲文為內容的三十六臺“仙仔”,大號開道,鑼鼓齊鳴,鞭炮震耳,盛況空前。現已成為一次交流盛會,以城關的最為隆重。